香港小孩中文程度低。中文本來基礎不好,加上DSE中文試題出得奇怪,時時引起爭議,香港小孩視讀中文如畏途。
新加坡也一樣。去新加坡參觀,當地朋友說:新加坡小孩對學英文很有興趣,一提起「華文」,不是打呵欠就是抗拒,總之缺乏「愉快學習」的興緻。
中國拚命想強調「中國人」身份,香港、台灣、新加坡都對「中國人」越來越抗拒,相當令人遺憾。
下一代不想做中國人,原因多樣,看見中國人外遊財大氣粗、剷蝦喧哄,敬而遠之,是其一。中文教育失敗,令下一代對中國文化缺少興趣,是其二。
新加坡朋友說:試過叫孩子背誦「三字經」和「千字文」,小孩不太吸收,覺得很沉悶,因為都是教條。
我說:沒有辦法,中國文化太過老氣橫秋,中國古人不懂得兒童心理學,不會像迪士尼一樣,了解三歲小孩對色彩、線條、故事有興趣,所以二十一世紀,華人小孩看見米奇老鼠、功夫熊貓、哈利波特──這些西方兒童影音作品,都是針對兒童心理而對兒童講的故事,兒童覺得動聽。中國文化敗下陣來,因為中國人沒有好的故事來抗衡。
不能怪華人兒童天生數典忘祖,只能怪中國的成人沒有創作力。中國成人沒有創作力,是因為沒有思想和言論自由。
從前有一大套兒童啟蒙讀本,叫做「龍文鞭影」,四字一句,兩句押韻,將上下五千年中國歷史文化典故,編成兒歌:「粗成四字,誨爾童蒙。經書暇日,子史須通。重華大孝,武穆精忠。堯眉八彩,舜目重瞳。」從堯舜講起:「寅陳七策,光進五規。魯恭三異,楊震四知。鄧攸棄子,郭巨埋兒。公瑜嫁婢,處道還姬。」
以上幾句,講宋臣胡寅,上書宋高宗,教皇帝三大策略,怎樣抗金兵。司馬光向宋仁宗上諫,要守五規:保業、惜時、遠謀、𧫴微、務實。其他人物典故,今日看來更冷僻。然而熟讀「龍文鞭影」,中國五千年的人物典故、道德倫理,通通明白。
然而今日,有哪一個中文教師會主張小孩背此課?中文教師自己也會背?哪一個現代中國人看見以上這段,不覺得想打呵欠?然而清末民國,每個中國文史教員,甚或傭人和車夫,都讀過聽過,都知道這些小故事。那麼今日,哈哈,還口口聲聲「中國人」個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