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下的世代鴻溝導演:多點同理心

紀錄片下的世代鴻溝
導演:多點同理心

由音樂到哲學到電影,一個碩士學位,讀了足足十年。做遠洋輪船長的父親,為他取名經緯,偏偏兜了大個圈,尋覓自己。由執導讓他聲名大噪的《音樂人生》,到未公映已有學校包場的《少年滋味》,濶別7年,張經緯再次將鏡頭對準仍然在人生路上尋尋覓覓的年輕人。「呢套唔係勵志片,但睇完,希望可以對身邊人多一啲同理心」。身型肥大被朋輩欺凌的女孩、不知為何夢想是要做醫生的高材生,還有6歲來港但從未喜歡過這城的新來港少年,有血有肉。若要撫今追昔,60後的張經緯,大抵活得比今日很多年輕人都要快樂。
記者 呂麗嬋

中大校長沈祖堯,月前獲邀出席張經緯新作試映會,在網誌寫下驚訝今日年輕人「活得不快樂」的感想。會後討論更熱烈,有家長說,透過影片,感覺理解年輕人多一點。跟拍新生代少年心事的張經緯說:「相對父母老師,我只係陌生人,點解年輕人寧願對住陌生鏡頭講心底話?」片長78分鐘的紀錄片,兩場試映會,分學生場和成人場,他笑言單現場反應,已看到世代鴻溝。「年輕人會為一個髮型哄堂大笑,同一個位,成年人就木無表情」。

上一代說衣食無憂就是快樂,新世代卻不滿足於此。「點解年輕人講正能量咁反感?因為講得正,就有負,未開聲已錯,好難傾落去」。影片以2014由青協舉辦的萬人音樂會為起點,紀錄其中9個10至24歲參加者背後的故事。音樂會前三個月,佔領運動剛落幕,張經緯首套執導的劇情片《藍天白雲》也剛好煞科,擅拍紀錄片的他不惜暫停後期製作,全身投入《少年滋味》的拍攝。

「有音樂會,又有一萬人,幸福嘅難題係:點樣揀最能代表呢個時空嘅年輕人?」還幸,這個港仔對香港夠熟悉。逾百間中學,不同地區,貧富懸殊,中區傳統名校與新界band 3學校,由成績到家庭背景,可以是雲泥之名。「拔萃的意義,只有香港人明白;偏遠的官立中學,盛產勤奮嘅新移民學生」。憑直覺和經驗,走訪30個年輕人,再揀選當中9個故事,權充鏡子,反映當下香港。

高材生Vicky背負老師父母期望,不知何故「夢想」是要當醫生;新移民華仔來港10年,卻從未愛上這城。還有因肥胖常受欺凌的凱婷,躲進秘密花園就覺安心。2014年佔領運動落幕,夢想當作家的樂恩,指身邊人再不政治冷感。「細個都係肥仔,看到凱婷,就似看到昔日的自己,不同者係以前最多改過難聽啲嘅花名,依家有網絡,壓力更大」。

大環境中的小人物,儘管面目朦糊,仍是活生生的獨立個體,會為鍵盤上辛辣的一字一句難過流淚。他記得,13歲的凱婷,帶他一同逃進滑梯底的秘密花園。「拿著小嘅攝錄機,連工作人員只有三個人」。最簡單的人手,聆聽心底話。「唔好有任何前設,先可以聽到真正嘅聲音」。不以顏色論立場、不以二元對立分界,張謂是兩代人都要上的寶貴一課。

「你認為不理智,有時係因為從無好好溝通,未來嘅世界係年輕人嘅,無得唔信佢哋」。進入別人的世界,預設的顏色立場是多餘,平視角度就好。「就如十歲的Nicole,會講自由,每日睇新聞,內心自然有佢嘅睇法」。新一代小孩,年紀愈大,夢想愈難啟齒,活在父母的期望之中,不愁衣食,卻不快樂。相對於今日的少年人,68年出生,錯過盛世的張經緯,儘管走了不少冤枉路,他笑說仍是幸福兒。

父親是遠洋輪船長,媽媽在幼稚園教書,自由的教育方式,鼓勵他認真做愛做的事。92年時年24,演藝學院畢業,揹著大提琴遠赴紐約進修音樂,破釜沈舟,結果馬友友做不成,同樣讀音樂的日籍太太,卻讓她看到真正的音樂天份,也讓他死了做音樂家的心。由音樂到哲學到電影,一個碩士學位,輾轉讀了十年。究竟要有多大的勇氣,才能坦白承認將勤原來不能補拙?曾經在小交響樂團作全職樂手的他說:「對自己誠實,其實係最難」。

2000年,17歲華裔少女與19歲黑人男友合謀殺死父母,棄屍紐約市海面,震動華人圈子。那時,已轉讀電影製作的的張經緯,將它改篇成電影劇本,在逾千個劇本中脫穎而出,獲楊紫瓊「電影神話劇創作比賽」優異獎。「我最記得,有二千蚊獎金」。在美國生活了十年,回港領獎,他決定與太太留下來。「喺電影圈我係nobody,拍紀錄片,只因夠簡單,一部機一個人搞掂,唔想麻煩人,亦唔想求人」。

可幸,他與太太都是對物質生活無太大要求的人。「最大嘅祖蔭,係難得嘅自由,回港時有親戚會話,唔好再讀嘞,讀到碩士博士,咁高學歷,搵唔到食仲難受,我阿媽從來無講過咁嘅嘢」。回港無工作,日日去看校際音樂節,讓他聲名大噪的《音樂人生》,拍足6年,也是那些年埋下的種子。後來港台外判劇集,因而認識當時做評審的許鞍華,主動致電他洽談合作。

「嗰時阿Ann已經係名導,我係無名小卒,佢話想拍套紀錄片,有關天水圍滅門慘案」。兩人一機,無資金,北上四川,許鞍華拿著咪負責問,他負責拍,連報酬多少都無問。「我記得嗰日由天光傾到天黑,臨走我同佢講:呢個係我事業好大的轉捩點」。結果,紀錄片拍不成,卻催生了《天水圍夜與霧》,人生就是始料不及,就像引領他回到香港的紐約拭父母案劇本,一擱16年,怎想到贏下「首部劇情電影計劃」大獎,獲電影發展局撥款五百萬,開拍有期?

「套片係好悲,也肯定不能在內地上映,但我其實最想講嘅,係人性嘅善良」。悲到盡頭,他總相信,就會看到希望。「三大賀歲片都係香港人班底嘅合拍片,我唔會離地到話講33億票房不代表甚麼。最痛苦其實係你明明拍緊《少年滋味》,但你希望要有33億票房」。我行我素,但尊重能炮製出高票房的同行,男人40才找到適合自己的羊腸小徑,60後的張經緯,的確活得比很多人都要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