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你同行:亞太區乳癌攀升 - 張淑儀

乳你同行:亞太區乳癌攀升 - 張淑儀

《經濟學人》雜誌最近發表文獻,報告他們研究亞太區10個國家及地區的乳癌狀況,防治措施,及向醫療決策者提出數點建議。資料豐富,可讀性甚高,分析亦甚為深入,有獨特見解。
10個地區,包括澳洲、中國大陸、香港、印度、日本、馬來西亞、新加坡、南韓、台灣及泰國,在過去10年,乳癌數字普遍上升,尤其是年輕患者。究其原因,年輕人生活飲食西化,當這批人年長,乳癌就更多出現。
報告指出,各個社會民眾對乳癌認知程度,不及乳癌發病率升幅的快,除澳洲在這方面的教育工作充足外,其他政府有必要提高市民對乳癌的警覺,認識乳癌的症狀,及早求醫。
在防控方面,報告認為預防措施如單純提倡健康飲食及生活,能減低乳癌出現的幫助有限。透過普查,可及早發現早期乳癌,要讓民眾知道,乳癌早期發現,痊癒率近九成。一些傳統觀念及對乳癌的誤解,就應透過教育去糾正。至於如何普查,應參考世界衞生組織的指引,各國應按照社會經濟資源,及醫療系統的成熟程度,去決定普查方法。如資源有限,未能提供乳房X光檢查,可考慮提高乳健教育,如泰國及印度,就推行醫護人員臨床檢查。富有國家如日本、南韓、新加坡,政府推行全民普查,就應想辦法,用鼓勵去提高婦女參與率,以達至預期效果。
能夠找出早期乳癌,也要有良好的醫療設施,去診斷及提供治療。一個國家的整體癌症防治計劃,是一環緊接一環都做好,才能成功控制癌症對社會帶來的負擔。有些國家在乳癌治療方面,還未能推行綜合治療,讓患者得到外科、內科、放射科專家的綜合治療的好處。單純靠手術醫治,而忽略了藥物及放射治療,就不能達到最佳治療效果。
報告亦提到資料搜集,對制訂防治政策的重要性,一些國家連基本的病情如發病率,死亡率都不齊全,更難談得上分析期數及治療的效果。在此,香港政府的癌症統計中心,及乳癌基金會的香港乳癌資料庫,都備受讚賞。報告更指出,乳癌治療後,康復者的照顧是長遠的,他們身體及心理所需要的照顧往往被忽略。而這些服務,應該考慮由受訓練的普通科醫生提供,只要他們保持與腫瘤科醫生的溝通及接受支援,就能解決病者的身心康復。對於臨終關懷及緩解治療,各國都有需要加強。
最後報告提及乳癌患者在各層面的參與十分重要。從公眾教育及經驗分享,消除公眾對乳癌誤解,到制訂防治措施,乳癌過來人更有說服力,及更了解他們的需要。在此,只有澳洲能驕傲地說,政府制訂癌症研究、治療及防控政策,各層面都有病人同枱參與討論,制訂大方向。
我被邀請接受《經濟學人》情報社(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訪問,感到十分榮幸。他們的數據搜集詳盡,分析全面及見解深入,確實令人佩服。香港的情況,他們指出治療方面的成功,要努力的方向就是通過及早發現乳癌,提早期數,從而減低死亡率。他們留意到香港在乳癌普查的爭論十分熾熱,與其他亞洲國家迥異。最後的結論是,如果香港能解決普查的結,香港乳癌防控就能更上一層樓。我甚有同感。
香港乳癌基金會網址: http://www.hkbcf.org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

張淑儀醫生
香港乳癌基金會創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