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五至日(4月8日至10日)舉行的香港國際七人欖球賽已成年度盛事,今年共有40支國家隊伍於不同組別競逐。近年入場人數越來越多,40,000張門票供不應求,大會需透過抽簽出售門票,只因場內氣氛實在太好,就算唔識睇欖球,入到場都能感受到嘉年華一樣的氣氛。
不過話說回頭,七欖跟傳統十五人一隊的欖球賽原來大不同,前者七人在場上走動空間極多,上下半場各七分鐘的賽事快上快落,節奏比後者快得多,亦是七欖引人入勝之處。而七欖之出現,原來要多得一位漆黑之中的螢火蟲──話說十九世紀末蘇格蘭小鎮梅爾羅斯(Melrose)有一個熱愛欖球的「肉類分割技術員」Ned Haig,眼見小鎮欖球會經費不足,欖球隊搞極都冇乜起色,於是想以搞比賽來為球會籌款,可是鎮仔細細人口少,組兩隊傳統15人欖球隊打一場球賽可能已經完事,於是忽發奇想改以七人組隊,比賽時間由原來的80分鐘改為15分鐘,令參賽隊伍增加,賽事數目亦增加,比賽節奏變得明快,兼且同日可進行多場賽事。於是第一場七人欖球賽在1883年四月成功舉行,Rugby Sevens從此誕生。
不過,七欖一直只活躍於蘇格蘭及英格蘭小部份地區,真正令七欖發揚光大的是香港國際七人欖球賽。1975年,南非商人兼當時香港欖球總會主席Tokie Smith聯同煙草公司宣傳經理Ian Gow提出籌辦一場國際七人欖球賽事(此前只於1973年在蘇格蘭Murrayfield舉行過一次較大型的以國家隊參賽的賽事),1976年成功舉辦了第一屆國際七人欖球賽,當年更以七人欖球世界盃的名義舉辦,邀請了澳洲、南非、紐西蘭、日本等9個國家的球隊作賽,結果比賽相當成功,此後每年舉辦,規模越來越大,到今天香港國際七人欖球賽已是全球七人欖球運動最重要的國際賽事。
此刻要入場睇波恐怕太遲,大會亦知道40,000張門票不足以應付需求,於是將嘉年華從場內延伸到場外,除了在開賽前舉行連串活動預先帶起氣氛,還於遮打花園設置大螢幕直播賽事,買唔到飛都可以在場外感受嘉年華一樣的氣氛。
記者:曾冠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