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籽:假日散心】
糧船灣,除了以海膽出名外,一般人對它認識不深。 它是西貢的東面小島,連接萬宜水庫,海灣由三條村落組成—─沙橋村、東丫村及北丫村,大部份是客家人居住,昔日以務農為生,背面則為白腊灣,由東丫村出發,步行約十五分鐘到山頂,便可遠眺白腊灣及一望無際的南中國海。海灣的中心是水上人聚居的魚排,高峯期有過百戶居住,現在只餘下老一輩仍居此捕魚,約三十人。魚排大多是由水上人自己建成,最底部是三、四十個膠水桶,因有漂浮力,作為海上的「地基」最好不過,在膠桶上搭起木板,架高木方,用帆布遮陰擋雨,便是漁民簡單居住之地。「魚排大約是在七十年代才有的產物,我們以前在船上生活,在糧船灣無固定居所,後來才有魚排,設魚網養魚,是漁民生活進步的象徵。」Peter說。
糧船灣的居民主要是客家人和水上人,「我們和客家人關係不算親密,始終大家生活習慣不同,不過我們會以物易物,用魚換豬肉,亦會上岸到士多購買日用品。」走到北丫村和東丫村,仍有不少保留完好的老房子,大部份已超過半世紀歷史。東丫村的天后廟,是村落的地標,廟建於明朝,至今已有四百年歷史,供奉着漁民守護神。廟前有人在魚網上曬一條條魚仔,場面浩大。「這叫做銀魚仔,我們會曬一星期左右,水上人最愛下砂糖落油蒸飯吃,是水上人經常吃的魚。」走了大半天,發現糧船灣特別寧靜,除了一般民居外,就只有海膽養殖場和一、兩間海鮮酒家,有點冷冷清清,不少老房子現已荒廢。「糧船灣交通不便,路程又遠,其他昔日的養魚區,現已轉型做垂釣、燒烤場,讓人耍樂,惟獨是糧船灣沒有特別發展,仍保留到七、八成的傳統漁村風味,可以欣賞到原始風貌。」那希望糧船灣發展嗎?「不可以說是發展,應是轉型,香港養魚業已式微,漁民靠捕魚難以為生,港府應該幫助他們轉型,例如讓遊客參觀魚排,認識漁村歷史。」
海陸路往糧船灣
【陸路】從西貢碼頭乘的士至北丫,落山靠左至東丫,經過小學及天后廟就到漁村,需時約半小時。
【海路】可預約在西貢碼頭坐快艇前往,需時約15分鐘,單程每位100元,須8人成行。
兩年一度重頭戲:天后誕
拜天后是中國沿海地區民間重要信仰之一。漁民相信默娘會解救在海上遇上風暴的船隻,被視為漁民的守護神,後世尊稱為天后。過去水上人家都會藉天后誕舉行大型祭祀,祈求出海捕魚順風順水,網網千斤。這份傳統保留至今,農曆3月23日為天后誕,糧船灣會在前一日,即農曆3月22日,每兩年舉行糧船灣媽娘出巡盛會,除了在天后廟前有祭祀儀式,前年更出動約50艘遊艇巡遊,更設有齋宴及大戲表演,場面熱鬧。
糧船灣天后誕
日期:4月28日
交通:早上7時至9時30分於西貢碼頭有免費船隻出發往糧船灣
後記:我們的「根」
原來香港還有這樣的一個地方—─糧船灣,魚排、魚船、海鮮魚穫構成一個美麗的漁村風景。「香港是一個漁村」,這是我從小在教科書學到的知識,在城市急速發展下,漁村的痕迹已漸漸消失得無影無蹤。對城市人來說,這個海灣或許只是避世天堂,可以感受到難得的寧靜,但透過適當的保育,卻能保留漁村歷史,尋找到我們的「根」,但願發展不要摧毀這塊美麗的土地。
記者:何嘉茵
攝影:林栢鈞、伍慶泉
編輯:謝慧珊
美術:孔文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