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圓夢 - 陳寶珣

「十年」圓夢 - 陳寶珣

十年獲獎,一片責難之聲,早已朝北看的電影金主與好些自以為認識正確的硬膠文化人大合奏,忙於撥亂反正,非要把今次頒獎說成是天下一等大錯事,好為香港電影史定調,非要一干人等跪低認錯為止。他們問「十年」憑甚麼,可偏偏自己不願意去說清楚「十年」真的憑甚麼,這一點弄明白了,才算是曉得「十年」創造了香港電影史上奇跡的底蘊,你不去直視它,對不起,你根本不懂觀眾,也對這門文化產業不在行,電影這回事,你還是交給觀眾和電影工作者算了。
必須首先明白甚麼是市場意義上的最佳電影。它絕對可以是低成本的和製作粗糙的,從前差利等大師作品已是神級範例,但它必須是觀眾喜歡的,想看和願意看到的電影,它同時也是從業員想拍而一直因着各種原因無法拍成,或沒想過原來可以如此去拍成的。現在,想看想拍的竟然有人把它拍成了,一代的社會人心和內心糾結拍了出來了,且獲得到香港影史上無前例的回響,電影的夢竟可以有這種圓的方法,光憑這一點,「十年」獲獎,沒有可以異議的地方,事後出來的許多聰明人不明白,電影這個夢工場,要圓的正是眾人的夢。
急於責難的人太過習慣從前那一套,小圈子的或自以為精英,挑他們以為最好的,也要你覺得最好。現在有了更大範圍的參與和透明度,有了更貼地的趣味和取向,在這一圈意外落實了丁點高度自治,難怪有這麼多貌似高人一等,實則脊骨有問題的人覺得不喜歡,不願意聽聽拍電影的人和看電影的人要的是甚麼。
金主們怕了,是遊戲規則一下改變。從前,金主很大程度決定市場,憑他們的喜好和想要討好誰,去決定觀眾要看甚麼,要拍甚麼和怎樣拍。現在舊日子變天,觀眾和電影創作人本來少得可憐的話語權,有望陸續變得大些,我們有了想看的想創作的東西了,這位老闆看不通?總有老闆看得通。五十萬成本收六百幾萬,還有海外和周邊收益,還要是在發行受到多番掣肘的情況下。市場雖小,始終是現花花的銅銀,一門回報幾十倍的生意,公眾集資的話,請預我一份。
香港現在是一片本土聲,可本土有甚麼呢?近這幾年來,「十年」和在各個方方面面破土而出的,各種各樣的「十年」,都紛紛雛生了,於是本土有了更多真實的內容,本土靠的正是大家,不光喊口號,要在不同崗位上,逐些逐些去豐富它完善它。
香港還是值得高興的,「十年」成功,說明了它畢竟仍是可以把夢造成的地方。
這當中當然也包括了老闆們搵銀的黃金夢,還有部分自以為高明的文化人悻悻然躺在藝術高地上發的白日夢,夢各有各發,要想發埋人嗰份?別抽水了。我後生時在本地電影圈也算紅褲子捱過幾年,電影很殘酷,能掙到口飯吃必是真叻人,你有本事,你覺得自己更高明?開套戲拍拍去,看你拍成個甚麼,拍完又如何去搵一街香港人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