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叮」聲百多年來響徹港島北岸,方便與廉價是電車作為公共交通工具的代名詞,更是香港最廣為人識的地標之一。36歲的謝耀漢(Joseph)情迷電車30多年,收集大量電車舊照片及資料,10年前起更開始「集郵」之旅,拍下162架木頭電車全家幅,「而家至少五份一(電車)換咗新車,影唔返啦。」
記者:佘錦洪
電車每日來回港島東與西,服務由堅尼地城到筲箕灣沿線的居民,但究竟有多少輛車行走在路軌上,一直是鍾情電車的Joseph未能解答的問題。10年前起他提起相機,每當有空時便四出獵影,終湊足162架車的全家幅,「啱啱影晒佢就話換新車,好好彩,係一個歷史見證。」
從出生起已住在西營盤,Joseph由4歲剛懂事起已留意電車,講到電車總似有無盡話題,「屋企樓下就係電車路,以前一早會比叮叮聲嘈醒,開頭唔知邊度嚟,走上車先知係個腳鈴,而家逢親上車都會踩一下。」
自小見電車東西奔馳,他指最吸引目光的是車身上的廣告,「有好多香煙廣告,全部都係啲師傅一筆一筆畫上去,有啲可以維持成五年,見到個廣告就認得架車」,最印象深刻是某航空公司的宣傳,「成架飛機畫咗上去,好似真嘅一樣。」
Joseph引資料指,電車全盛時期1967 年,當時有162架雙層車及22部拖卡,時至今日載客電車只有餘約160架,主要是柚木車身木頭車。惟5年前起木頭車陸續改裝,他指整個更新都在車廠進行,形容過程為「拆骨」,皆因舊車只有底盤、車頂電阻箱及通電桿得以保留,柚木會拆下回收,「第一次見到拆車好震撼,真係眼濕濕」。
新車內籠面目全非,結構由木變鋁金屬,下層座位由對坐變面向車頭,上層則由膠櫈換成木頭椅。而在外觀上,新車大致保留木頭車外貌,但路線牌卻由滾動布牌變成LED牌。
Joseph稱最早期的路線牌都是黑底白紙,中文字更是由右向左讀,後來換成顏色牌對應不同終點站,方便從遠方分辨目的地。他指老一輩司機對新LED尚未習慣,遇上潮濕天氣更隨時失靈,「有時啲司機要自己寫塊紙牌。」
至於屬電車靈魂的「叮叮」聲,他指在新車中亦有保留,不過更多時候司機寧用「砵砵」響的氣安,「始終香港人多車多,叮叮太細聲未必聽到。」
若想懷舊,Joseph提示可以留意編號為120的電車,因它屬現存唯一一架戰後款式,「一般車樓梯喺右手邊,而佢喺左手邊,入面都有好多唔同嘅地方」,但因該車不時被「包車」舉辦派對,要乘搭或要碰一碰運氣。
西港島線通車後,電車途經的目的地幾乎可由港鐵所取代,更有前政府規劃師建議取消部份路段以擴闊路面。Joseph表示,電車收費始終比港鐵便宜,而且坐在車上沿途可細看香港的演變,箇中感覺是港鐵所無法取代,「真係要取消嘅一早就取消咗啦。」
Joseph每當有空閒就會坐電車,經常由西區坐到東區,其中一條心水路段是北角春秧街,行人與電車同時使用路面,互相尊重共融,「每次有外國朋友嚟我都會帶佢搭,我認為好Amazing。」
Joseph有關電車的fb:
http://www.facebook.com/josephtseyiuh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