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感到失落 - 古德明

我感到失落 - 古德明

今年香港中學文憑試中文科有一條作文題:「試以『熱鬧過後,我卻感到失落』為首句,續寫這篇文章。」謹借題操觚,供主考官一笑。
「熱鬧過後,我卻感到失落」等於英文Now that all the noise and excitement was over, I felt at a loss。「感到失落」是英文to feel at a loss的變體,不是中文。
中文「失落」一般有兩個意思。請看《西遊記》第十三回唐三藏獲一老公公從妖魔手上救出:「(三藏見)他的物件,並不曾失落,心才略放下些。」他告訴那老公公:「貧僧雞鳴時,出河州衞界,不料起得早了,冒霜撥露,忽失落此地。」第一個「失落」,指「遺失」;第二個失落,指「失路流落」,和現代漢語所謂「感到失落」的「失落」意思不同。
「感到失落」的意思,須查英文辭典才可找到。請看《朗文英漢雙解英語成語辭典》at a loss注釋:「uncertain (what to do, how to act, etc); confused不知所措;困惑;迷惘。」而loss的一般譯法,可參考臺灣黃帝圖書公司《新知識英漢辭典》:「遺失,失落。」現代漢語人於是把at a loss譯做「感到失落」。
中文沒有「感到失落」這說法,但會說「若有所失」、「若有所喪」等。請看《淮南子》卷一怎樣寫「熱鬧過後,感到失落」的情緒:「罷酒撤樂,而心忽然若有所喪,悵然若有所亡(失)也。」快樂不出於內心,徒靠酒食歌曲激發,自然會隨歌罷酒空而喪失。這就是「悵然若有所亡」的道理。可是現代漢語人不會感到「悵然」,不會感到「迷惘」,只會「感到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