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筆思議】慌張西望:金像獎十年狂想 - 杜秋棠

【七筆思議】
慌張西望:金像獎十年狂想 - 杜秋棠

四月間,天氣寒冷晴朗,鐘敲了十三下。遠處傳來《義勇軍進行曲》,紅毯上人頭湧湧,頒獎禮蓄勢待發。門外水炮車嚴陣以待,零星疑似示威者四處張望,一舉一動全被軍裝警員監視。
我盡量避開人群,經小道竄進文化中心,因怕這襲新買的唐裝不夠「黨性」,進不了場。在檢查站交出身份證、工作證和住址證明,過掃瞄器時又被警衞盤了兩句。這年頭的例行公事。
例行公事何止防暴安檢?曾是全國唯一有公信力的電影頒獎禮,自易名大中華金像獎後,也淪為政治工具,即當年最流行論調——政治綁架專業。無論流程、表演、獎項都一早內定,毫無驚喜。倒是用金錢堆砌的會場有新意,牆身、佈景、舞台全用紅布圍着,大小品牌的植入標誌充斥每角落,眼花撩亂得來,又帶點後現代滑稽味。
負責視像的媒體只得一個,當然「姓黨」的,不過其實沒相干,頒獎禮按劇本預演了無數次,出不了異樣。

劇情應驗

「今天……我們……在一起,要……頒獎了!」司儀用普通話讀出開場白,很中國式很人大。兩秒後,觀眾以機械式掌聲揭開序幕。沒一個有表情,沒一個有靈魂,都是時薪一千的臨記。頒獎嘉賓呢,氣氛也懶搞了,乾脆宣佈賽果,反正都是一堆歌頌中共的電影,誰勝誰負有意義嗎?
歸根究柢,十年前的最佳電影挑起中共神經,逼金像獎改制之外,凡有「本土」兩字都違規,格「殺」勿論,嚇怕了投資者。後來衍生一種職業叫檢舉小隊,專門舉報同行,竟比拍電影更能賺錢。漸漸地,本土電影步向消亡,頒獎禮亦變成樣辦電影的表揚儀式。
作為本土電影死忠,這次混入會場就是以行動控訴這場鬧劇,藉以喚醒港人對本土電影的重視。電影《十年》的劇情,十年後應以同一方式應驗。正當我拿出火機之際,身旁的老人竟先行一步,他跑上台搶咪說:「十幾年前,我哋套套戲都講廣東話,𠵱家講廣東話係咪犯法先?呢十年嚟,我哋學到最多係服從,而失去最多嘅,係創作自由。係咪拍套本土電影都犯法呀?冇創作嘅電影,仲算唔算係電影呀?」熊熊火光裏,我看到羅斯福名言——我們唯一要恐懼的,就是恐懼本身。
………
……

司儀A:「好啦,睇完候選片段,係時候揭曉賽果嘞。第四十五屆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禮最佳編劇得主係……」

慌張西望

撰文:杜秋棠@抽水站

原諒我只是一部國產抽濕機。
https://www.fb.com/freakingwestlook

本欄逢周五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