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歲到70歲 - 左丁山

17歲到70歲 - 左丁山

四月一日晚,新亞書院在院內「雲起軒」設宴招待自柏克萊回港主持第二十九屆「錢賓四先生學術講座」的張洪年教授,當日中午,張教授在中大逸夫堂發表第一講,左丁山人在中環為公事煩惱,沒有參加,但據新亞校董林泗維先生說,逸夫堂座無虛席,校外人士到場聽講之多,超乎想像,更有不少1967年與張教授同屆的新亞校友專程回到中大與張洪年會面。
此晚黃乃正院長作簡短歡迎詞後,請張教授致辭,他說大家閒談當然用廣東話,但作正式講演,事先寫好講詞的話,如用廣東話讀,他便舌頭打結,故此多用普通話致辭;說起來,他是江蘇鎮江人,就讀於聖保羅男女書院,然後入新亞中文系,講廣東話絕無問題,但後來於柏克萊留學及任教授,留美數十年,慣了用普通話和英語教學,可說是「普教中」專家,不過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可能不知道有這樣的人物,那會懂得向他請教!
張洪年言當年(1963)進入新亞,要上「國語」課,教師(王兆倫先生?)來自北京,教國語要逐個字逐個字地教發音,讓學生吃了不少苦頭,但效用在後頭,1967年他畢業後到柏克萊讀博士,導師聽到他的字正腔圓京片子,便立即聘用他為中國語言助教,讓他不愁生活費用。此晚他的講詞「從17歲到70歲」,一開頭便說:「新亞教我育我,我得益不淺!」17歲是入農圃道新亞之年,70歲是在沙田新亞擔任最高榮耀學術講座講者之年,中間的53年,世事變化可大了,中文大學從草創成為一個龐大學術機構,中國大陸從一窮二白至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系,台灣從國民黨軍政演變成兩黨民選交替憲政,香港從大陸難民安全港變成為一個排拆大陸人的城市,昔年避秦唯恐不及知識分子學者爭相上京串門謀關係,1963年的17歲小伙子,不可能想像得到在有生之年可以目睹見證這翻天覆地的變化。香港這個小城市也從反共(1949-1976)至迎共(1977至1989)至恐共(1990-1997)至親共(1997-2012)又回到反共(2012至今,梁振英上台後觸發本港年輕人疑共恐共反共)。這樣子的反覆變化,令人喘不過氣來,回想一下也令人疲累,今年17歲的中學生,能想像得到他70歲時的中台港是甚麼光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