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美台科學家查「銀河沙漠」超重黑洞曝光

旅美台科學家查「銀河沙漠」
超重黑洞曝光

宇宙任何地方,都可能有超重黑洞潛伏、吞噬萬物,這是旅美台裔科學家馬中珮最新發現的洞見。她領導的團隊發現一個特大的超重黑洞(supermassive black hole),質量之大幾乎破紀錄,而且發現位置屬相對不毛的「銀河沙漠」,顛覆了天文學界對黑洞的認知。

任職於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馬中珮,現年50歲領導美、加、德的六人團隊,三年前開始以多座望遠鏡,有系統觀察調查地球附近大型星系和黑洞。他們在《自然》科學期刊發表論文,指在離地球兩億光年的NGC 1600星系中心,發現一個超重黑洞,暱稱為「NGC 1600野獸」。
他們推算該黑洞的質量相當於170億個太陽,真正質量的可能範圍是155億至185億個太陽。現時最大黑洞的紀錄,是馬中珮另一團隊五年前在NGC 4889星系發現、質量估計最高達210億個太陽,但測量估算準確度較低,實際最低或只有30億個太陽那麼大。

馬中珮

超重黑洞的電腦模擬圖。

雙黑洞或令恒星軌道不穩

該黑洞被發現的位置耐人尋味,因質量超過10億個太陽的超重黑洞,過去只在宇宙星體密集的區域發現,這次是天文學家首次在星體相對疏落的區域,發現這麼大的黑洞。
馬中珮形容,如果把黑洞比喻成摩天大樓,過去經驗告訴科學家,最大的黑洞應位於台北和紐約這些繁華大城市,附近亦應有很多星球作鄰居;這次卻像在偏僻鄉下小鎮發現摩天大樓。她指這意味宇宙中超重黑洞的數目遠比想像多。
而英國南安普敦大學教授甘地亦說:「這代表要發展出非常大的黑洞,並不需要這些星系團,翻轉了我們對怪物級黑洞是如何形成的認知。」
馬中珮又表示,黑洞雖不發光,但由於重力非常大,可以透過觀測附近恒星的移動速度突然加快的程度,來估算黑洞質量,惟「NGC 1600野獸」周邊缺乏恒星,「它們似乎很怕靠近這個黑洞」。
她和團隊認為,這或因為「NGC 1600」由兩個星系拼合而成,拼合過程中兩個星系中央的超重黑洞接近,互相繞轉。由於這種雙黑洞系統的重力變化大,令附近恒星的軌道不穩,像被彈叉彈出那樣飛離星系中央。甘地認為這解釋尚需直接證據支持。
中央社/英國《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