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都希望小朋友可以從小就學會分享,成為一個擁有良好品格的人。所以我們常常都會聽到家長苦口婆心,叫子女分享自己手上的玩具,但這樣就真的可以令小朋友明白「分享」的真締?
臨床心理學家Dr. Laura Markham指出,原來強迫小朋友分享,不單不能夠令他們學會慷慨,更有機會適得其反,到底為什麼?大家不妨想像一下以下這個情境:
有一日你跟囝囝去公園玩,還帶了他自己的玩具車,就在這個時候,有小朋友走過來,也想一起玩,但不得要領,於是個小朋友更喊起上來。不少家長都會覺得,這就是教會小朋友分享的好時機,於是你跟囝囝說,「我們要學會分享,你借比朋友仔玩下啦,唔可以咁自私架!」囝囝只好遞上自己心愛的玩具車。你以為這樣就解決了小朋友爭吵的局面,但其實最終對他們的成長原來並無幫助。
對囝囝來說,他還沒玩夠就突然被人叫停,這次經驗可以話是痛苦的回憶,令他對「分享」這個行為建立了負面的印象。而對另外那位小朋友而言,這樣樣處理亦會容易令他以為大喊就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連屬於其他人的東西一樣可得到。
兒童及青少年心理治療師Dr. Tina Payne Bryson就指出,分享其實是一個相當成熟的行為,首先你要能夠理解別人的需要,更要懂得平衡情緒、控制自己的衝動,這些都並非一般六歲以下小朋友所擁有的能力。
反而我們有沒想過小朋友不想分享,可能純粹出於那件物件對他來說非常重要?
其實想深一層,我們自己也不會無時無刻什麼都同人分享,特別是那些自己非常重視的物件。我們希望小朋友學會的並非一有人要求,他就得放棄自己所擁有的東西,而是懂得在適當時候,用合理的方式拒絕。同時當小朋友看到其他人擁有自己想要的東西的時候,我們亦希望他能控制自己的衝動,不會去搶走他人的東西。
懂得用語言去表達自己,請求對方等待或者同意,正正是他們應該學會的待人接物技巧。那我們還應該教小朋友「分享」嗎?分享當然無問題,但前提是不要「強迫分享」。有專家指出,家長首先要做的是尊重小朋友才是玩具的擁有者,鼓勵他們自己決定何時玩夠,用語言表達,當他們玩夠了便從旁提醒他有小朋友正在等待,令他自己意識到其他人的心情。
對於一直等待的小朋友,這種處理方法亦有好處。要知道兩歲至五歲左右的小朋友仍未懂得控制自己的衝動,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他們或者會喊會發脾氣,但「等待」正正是他們這段時期需要學會的事,這亦是練習點如何控制衝動的好時機。
下次不妨讓小朋友自己決定分享與否及何時分享,鍛鍊他們的耐性跟同理心。
POPA Channel面書: http://www.facebook.com/popachannel
POPA Channel網站: http://popa.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