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奪得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爭議聲不少,這裏只想說一聲恭喜。「恭喜」不僅是對所有有份參與電影的製作人員、演員說的,更是向香港電影圈說的。因為你們頂住了龐大的政治壓力,守住了專業原則及堅持,沒有讓權貴為所欲為,沒有讓香港電影圈也姓「黨」。此時此刻,做這樣的事,作這樣的決定需要巨大的勇氣,需要一份額外的執着。香港電影人做到了,實在值得恭喜,實在值得佩服。
憑專業及良知評選
的確,評選《十年》從開始就不容易。北京當權者及她的同路人早已擺明車馬視電影是否得到提名及得獎為一場政治鬥爭。到頒獎禮前夕,內地傳媒、網上視頻以至其他媒體平台收到指示不准轉播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禮,以免為這齣問題電影「助拳」。北京當權者及它的同路人相信,識時務的人,懂得看當權者眉頭眼額的人將會「識做」,把最佳電影獎投給其他電影,令《十年》吃光蛋。反正最佳電影從來各花入各眼,頒給其他電影來個大事化小既保險又不會得罪誰,任何見過世面或seasoned的人都會「識做」。但香港電影人沒有go the easy way,沒有選擇做「世界仔」,敢於選一齣可能「出事」的電影,敢於選一齣可能開罪當權者及同路人的電影,不怕開罪十三億觀眾的市場!電影人願意以專業為先,以此時此刻香港的需要及感情為優先評選獎項,怎不值得恭喜,怎不讓人佩服!
當然,電影圈內有些人對《十年》得獎有異議、有意見。有電影公司老闆批評《十年》得獎是影圈的不幸,也有人指電影藝術、技術水平不夠,又沒有得到其他重要獎項的提名,顯見不算突出,頒最佳電影給《十年》是政治騎劫了電影。《十年》是否當得上「最佳電影」不同人有不同想法,電影的選材及拍攝風格也未必人人對口味。最重要的是參與評選過程公平公正,電影人都只憑本身的專業及良知做決定,沒有誰給他們政治經濟利益,本地沒有政團或甚麼勢力給他們政治壓力,甚至大會也是到頒獎一刻才知道獎項花落誰家。既然如此,《十年》得獎代表的是專業決定,不是要討論誰,硬說政治騎劫了電影只能說是對本地電影人的侮辱。
官媒反應幼稚可笑
事實上所謂最佳電影從來沒有甚麼一成不變的標準或金科玉律。有的得獎電影長於說故事,有的則由演員的精湛演技帶動,有的以視覺效果及想像力取勝,有的則因能有力批判歷史與現實脫穎而出。過去周星馳的《功夫》當選過最佳電影,《十月圍城》也是最佳電影,由此可見這最佳電影題材及風格多種多樣。
《十年》的五個不同故事未必個個精采動人,有的還可能拍得有點粗糙。但論到對當前社會的批判,論對當下市民躁動、惶恐、不安的描述,論電影跟觀眾的互動,今年恐怕沒有其他電影可以及得上。試想想,歷來有那一齣港產片或電影在戶外播放還吸引數以千計觀眾「入場」觀看的呢?單是打破電影與觀眾之間的界限與隔膜就已令《十年》與眾不同。此時此刻在香港,讓這本土新銳創作的本地電影成為「最佳影片」可說完全切合時代的需求,觀眾、市民的期望。
《十年》成為最佳電影反應最可笑、最可恥的肯定是北京當權者及它的爪牙。為了否定《十年》,為了封鎖《十年》得獎的消息,內地官媒以及所有訊息平台居然令《十年》從得獎名單中「失蹤」,甚麼最佳男主角、女主角、女配角、最佳美術設計……等統統都有,就是沒有最佳電影這一項,沒有《十年》的名字。這樣的反應除了幼稚可笑外更反映北京當權者根本不明白何謂開放社會,根本不尊重香港的體制及特色,總是想把自己的一套強加在港人頭上,用盡一切手段要港人屈服,連一套小本製作的獨立電影也不放過,都想管起來!
正是這種橫蠻與專斷,正是這種事事插手干涉的態度令港人對北京越來越厭惡,對一國兩制越來越沒有信心。
盧峯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