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拿馬文件」一石激起千重浪,說法雖然老套,但卻是最貼切的描述。
不同國家的人有不同理由去成立離岸公司,但最主要的理由,不外乎稅、外滙管制和保障股東私隱。香港奉行簡單低稅制,也沒有外滙限制,但偏偏今次外洩的「巴拿馬文件」卻反映,以人均計算,香港離岸公司的數目不尋常地高。究竟是甚麼原因造就這個現象?
有錢人為甚麼要將財產隱藏起來?這個問題應該要反過來想。究竟有甚麼人會想知道別人的財政狀況?當然,有公權力的人,群眾會希望知道他們的財政狀況。「收入與官職不相稱」,無論是這個城市抑或其他地方,都會被懷疑是貪污的罪證。話雖如此,也不能一口咬定,香港幾十萬家離岸公司都是不見得光的勾當。
到網上搜尋器找有關離岸公司的資料,發現不少會計師樓都有提供相關服務。說穿了,一般的有限公司要是在香港有業務運作,無論如何都要交稅。香港雖然沒有資產增值稅,但假如公司是透過資產投資獲利,又或者業務涉及國際貿易,成立離岸公司還是有一定的稅務好處,也因為這個原因,世界各國道德高地上的政客一直對離岸公司口誅筆伐。事實上,過去幾年歐美國家政府在窮追猛打下,一般人持有的離岸公司在香港就算連一個銀行戶口也不可能開到。「巴拿馬文件」曝光,正好諷刺地將政客的面具摘下。
香港離岸公司成行成市
「要不是有甚麼不可見人的勾當,為甚麼要成立離岸公司?」我想有一點要分清楚;假如是私人企業,沒有涉及公權力,私隱本來是任何人最基本的權利。回到最初的問題,為何香港明明是簡單低稅制、外滙自由的地方,離岸公司卻特別多?正如先前所說,究竟有甚麼人會想知道公司股東的身份?其中之一,就是提供融資的銀行。可是在這個城市,有些持有資產的離岸公司根本不用融資,又或者銀行和不少企業的信任關係深厚,就算是私隱程度較高的離岸公司,一樣可以處理得到融資需要。這是其中一個原因,為何香港的離岸公司成行成市。
這次「巴拿馬文件」流出,最多人談及是各國元首及他們的親屬所持有的離岸公司。反而在香港,暫時的討論相對上不算多;就算是有個別報道提及到流出文件中,有記錄到新地要求結束透過前高層陳鉅源持有的離岸公司,也有人留意到成龍持有的離岸公司,但相關的報道沒有進一步具體的交易,在現階段只可以說,在香港有不少離岸公司,沒有甚麼值得驚訝。
作為一個香港人,我真心希望香港仍然是一個廉潔的地方,更希望「巴拿馬文件」最終證明香港的清白。「香港已經變了,難道你看不見嗎?」我明白有不少關心政治的人,在感觀上覺得香港的廉潔程度不如以前,尤其是過去幾天,另一宗關於馮程淑儀的報道,不少人一口咬定是利益衝突。不過,我想提醒大家,該報道以測量師的估價當作市價,並暗示馮程淑儀少付了三百萬。可是要知道,測量師的估價和真正的市場成交有落差,不是甚麼奇怪事;而二千八百多萬的估價,三百萬的上落也不算過份。可是不少人先入為主,認為當中一定有利益輸送,的確反映了這個政府已經完全失去公眾的信任,屬深層次的管治問題。
昨天在一個電台節目上,主持人馮德雄前輩問我,為甚麼香港會有這樣的現象,我這樣回答:「我只知道,香港人很相信『上樑不正下樑歪』,或者這是香港人感觀轉變的原因吧?」
李兆富
Common Ground HK召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