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區的中學文憑試開鑼。六年填鴨,一試定生死,許多學生聲稱蒙受巨大精神壓力,尋死覓活,氣氛相當淒涼。
在眾多科目考試之中,中文科竟然被稱為「死亡科」,尤為令人發笑。「中文」此應該很神聖的名詞,與「死亡」並列,香港的下一代,到底如何人心回歸中國,教育局局長和他的中國人特首上司,恐怕要付出很大很大很大的努力了。
皆因為中文教育這科,七修八改,違反了一點最起碼的常識:如果說今天的一代中文水準低,三五十年前的一代,中文寫得好,那麼很簡單:三五十年前那一代,中文是怎樣學的,中文課本是什麼內容,你不要毛手毛腳亂改胡編,照用三五十年前那一套就是了。
連大陸民間的家長,漸也有這等常識。大陸近年重新印行民國的小學讀本,圖文並茂,行銷數百萬冊。文字用民國獨特的楷書,黑白插圖線條簡樸,豐子愷風格。民國小學的國語讀本是怎樣寫的?看看這一段:「兄弟二人,同上學,各買新書一冊。兄用厚紙包書面,以防污損。弟不能包,兄代為之。」
課文很短,但有多重教育功能:第一是文字簡潔,是上等的中文,且帶一點文言色彩。
第二是這課書有兄友弟恭的倫理學。買來的新書要包好,也有愛惜物質的環保品格。這樣的教材,今日完全可以採用,一次不改。
但是為什麼好的東西你不用呢?因為中國人的教育以自私的利潤先行。將幾十年前的民國課本照樣重印,現在的出版商,編寫中文白話課文的文人、編輯、美術設計師、政府的教育官員,不是通通失業,就是失去了存在的理由。於是這幫人告訴你:現在時代不同了,中文教育需要「改革」。他們告訴你:世界進入了科技時代,課本的紙張要用漂亮的,印刷也要精美,否則不能令兒童專心學習。
這一切屁話,只是他們行業利潤保護主義的藉口。只因為他們要發財,才不會理會子女書包裝滿用重磅道林紙印刷的教科書將兒童壓成駝子。他們用許多「專業詞彙」包裝一套套理論,一個個「單元」,但那些課文的中文不但三流,而且暗中植入政治意識。他們令你相信新的比舊好,而在他們獲得利潤後,中文如何低落,考試壓力死幾個小孩,他們拍拍屁股,沒有責任。
中國人的教育制度之暴虐殘酷,此是其中一斑。但一個巴掌拍不響,先有愚蠢的奴隸族群,方有奴隸主。此一定律,千古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