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管局:或有儲值支付商退出市場

金管局:或有儲值支付商退出市場

【本報訊】儲值支付工具(SVF)即將邁入發牌階段,本港現時有約20間機構打算申請。
金管局預期,未來市場競爭下,或導致有機構結束業務,故此要求客戶儲值額必須分隔在信託確保安全,而該批資金可投資穩健資產賺取利息。
所謂儲值支付工具,即市民資金可存入網上平台或手機程式,並藉此進行交易或個人對個人(P2P)支付。現時有興趣的20間機構當中,五成為香港企業,三成屬內地,餘下則為歐美企業。綜合市場消息所得,八達通、支付寶、香港電訊(6823)旗下拍住賞等均有興趣申請。
該批機構正處於立法寬限期階段,現正由第三方機構評估企業管治、科技、資金狀況,下一步將制訂最終監管指引,並於11月正式獲發牌照。

設機制保客戶儲值額

金管局高級助理總裁李達志坦承,現時金管局暫未有監管權,但與營運商緊密聯絡,以確保監管規則逐漸到位。同時,當局預期年底正式立法後,市場將會出現競爭,甚至有機構轉型或退出市場。
不過,由於所有資金均有嚴格管制及紀錄,若果公司不再營運,可確保未來安全退款,「不過,過程或會頗長,處理幾萬個客戶都要時間,希望市民能夠理解」。
金管局助理總裁鄭發補充,未來客戶的儲值金將會與公司營運資金分開處理,而儲值金將會放在信託戶口,除支付等以外不能撥作其他用途,確保資金獨立安全。當局亦曾與個別營運商討論信託內的儲備金能否作投資之用,他明言資金可投資流動性高及穩健資產,包括高質素短期債券及定期存款等。
立法會資訊科技界議員莫乃光相信,支付機構如八達通、支付寶、PayPal等已經在激烈競爭中,本港自由市場,企業進出相當平常,若果有機構不幸倒閉,無可避免會引起混亂,「正如當年超群餅店執咗,餅卡兌錢都引起咗好大混亂」。建議當局應教育市民勿存放過多金錢。
另外,業界關注儲值上限能否放寬,李達志認同儲值上限不宜一刀切,「好似用嚟買糖或者係用嚟買車,都會有分別」。
當局將視乎參與者營運數據及生意紀錄等,訂立儲值上限,並給予清晰指引。而2日最多轉賬3,000元限制,當局未來則會視乎市場情況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