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官員及建制派批判港獨主張基本上是焦點錯置:他們經常諉過於人,說是極端或激進一方無事生非,提出妙想天開兼不合乎《基本法》的港獨主張;但他們從來不肯承認,港人對政權及一國兩制的政治信任度與支持港獨的程度掛鈎。說到尾,若現行政治制度及安排果真能讓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得以實現,固有的核心價值及文化能夠受現行制度保障而不受恣意的入侵及攻擊,「港人渴求獨立」之說又從何說起?激進本土又怎樣會有市場?
政權一方回應港獨主張的法寶,往往走不出經濟資源問題及法律兩個面向。在公共討論之中,我認為政府官員及建制派從經濟資源的面向,對香港獨立的可行性提出非常合理的質疑,至少讓支持、反對雙方就同一議題以數據論據為基礎,理性討論香港獨立自給自足的可能性。但一踏入法律討論的領域,政府官員及建制派往往進退失據:這次他們企圖渾水摸魚,將獨立主張「不合乎憲制性文件《基本法》」與「觸犯法律有機會負刑責」混為一談;可惜官方回應一出,立刻經不起眾多香港法律學者及專家的考驗,落得貽笑大方的下場。
上述可見,政權為各項事件提供一個似是而非的「說法」,往往只是不想從輿論場上缺席,從沒有考慮過該「說法」是團結或是繼續分化港人、是提升或是降低港人對政權及制度的政治信任度。從李波事件「以偷渡方式回國接受調查」的說法中,我們可以見識到政權差劣的政治溝通技巧;但豈料一山還有一山低,李波「被安排」接受香港報章訪問,除了公開承認偷渡回國,亦高調在鬧市中自拍,希望藉以還港人一個安心。
政府需改變有權用盡心態
支持政府或建制的群眾,可能並不察覺被政權愚弄,或者更會為奇怪或錯誤的官方「說法」背書;但對於對政權及制度日漸失去信心的群眾而言,如斯自編自導自演的「說法」只是對他們智慧的侮辱,起不了說服作用之餘,亦加深他們對政權的成見:為何要相信一個大話連篇的政權依然會盡心盡力守護一國兩制、讓李波事件不再發生?時日一過,李波事件便會從輿論場上煙消雲散,但對政權不信任的種子卻會隨時日逐漸成長,並轉化為港獨興起的契機。官方採納似是而非「說法」的策略,是團結或是繼續分化港人,是提升或是降低港人對政權及制度的政治信任度,確實顯然易見。
重建港人對政權政治信任的方法其實是老生常談,而且別無他法:長遠之計,政府必須重推政改,推進香港民主化進程,讓人民在一國兩制下逐漸當家作主,而非迫使人民視獨立為唯一香港民主化出路。中線而言,政權要逐漸改變的不單是「有權用盡」的心態,更不應「有權用凸」:要知道一國兩制要成功,主要的還是看擁有權力的一方能否自我設限,減少對政治、社會及經濟上不必要的干預,讓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真正實現。短期內政權可以做的,還是改善政治溝通的技巧:在坐擁資源優勢及眾多媒體渠道的情況下,政府依然為自己製造如此多政治公關災難,高層要好好檢視現行政治公關的人手編制,是否真的切合「時代需要」。
現階段而言,要政權採納這些方法似乎仍是港人奢望,而且過於樂觀。但就第三點來說,我相信有些時候,政府應當克制忍讓,沉默還是金。太刻意做作,如安排李波當街自拍,最終還是自討苦吃,弄巧反拙。那時候,市民政治信任不進則退,就不要太驚訝獨立主張的茁壯成長。
鍾政碩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