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十年》一個金句是「千祈唔好慣」。這是演員廖啟智戲中的語重心長的話:「千祈唔好慣,就係因為我哋乜嘢都慣晒,先搞到你哋咁。」
有關金像獎頒獎,最受矚目的除了《十年》獲最佳電影獎之外,就是大陸新浪及騰訊等新聞網,在報道宣稱「完全獲獎名單」中,居然沒有最佳電影。這個中國特色的舉措,自我證明了《十年》所表達的對香港未來的憂慮,不是沒有道理的。
大陸網民對沒有最佳電影的名單會有點嘲諷,但抗議之聲微弱,過一陣就會忘記,因為對這種事已經慣了。
在中共長年累月的宣傳教育之下,大陸人儘管對施之於自己身上的不義會不甘心,但已習慣不能違抗當權者。他們對一些中共洗腦論述大都不經大腦地照單全收,比如統一是天經地義的,藏獨、台獨是大逆不道的。有沒有人想過是否真有道理呢?縱使有,但明知反對無效而且會惹禍上身,就慢慢習慣順從也。
大陸著名女作家張抗抗說過一段話:「似乎你看到了許多報紙,其實你只看到了一種報紙;似乎你聽到了無數聲音,其實你只聽到了一種聲音;似乎你想到了無數,其實他們只給你一個。如果需要,他們會把所有人改造成一種人,他們擁有這種強大的力量。他們就是一部高效的機器,幾十年如一日地製造一種叫做奴隸的產品!」
甚麼叫「慣」?《十年》的寓意告訴我們,接受這種高效機器製造的順從,不思反抗,就會慢慢成為「慣」。「慣」就是魯迅所說的接受「做穩了奴隸」的命運。
最佳電影要由金像獎主席爾冬陞上台頒獎,他表示很難找嘉賓頒這個獎,亦不想為難頒獎嘉賓,因為擔心《十年》獲獎,嘉賓會「十十十唔到出嚟」電影名。他這番話已經體現出香港可以做頒獎嘉賓的人,對強權政治干預藝術已經「慣」了。
與大陸有不少合作關係的寰亞集團主席林建岳表示,「《十年》得獎是香港電影界的不幸」。他也「慣」了。
但得獎者最後是由「第二輪五十五人專業評審團」及金像獎十三個屬會會員,聯同香港作曲家及作詞家協會會員投票選出的,這些專業人士中的多數至少還沒有「慣」,參加頒獎禮的現場名人也多數沒有「慣」,因此當爾冬陞宣佈《十年》獲獎時,台下傳出歡呼聲,更有不少在場觀眾起立拍掌。評審之一的畢明表示,從專業評審角度,《十年》當然有很多不足之處,但「言之有物、 時代性,香港觀眾熱愛程度,除了到戲院觀看,還要在戶外看,不頒獎給它說不過去。」她強調,「這套電影為時代說話,將來回頭看,會明白為何2016年頒獎給此套電影。因為它在這年很有代表性。」
2016這一年,香港人慣還是不慣,是考驗。得獎後,香港的院商會不會再給《十年》放映機會,是慣與不慣的測試。《十年》帶給香港人思考。
李怡
周一至周五刊出
http://www.facebook.com/mrleey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