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獲獎,真正值得香港人深思的,是爾冬陞導演所揭示的自我審查,到底如何侵蝕了香港電影業的自主?
主權移交前,香港電影業以華南文化圈(港澳台星馬)為腹地、面向全球華人巿場,建立了東方荷李活,也成就了我城的文化軟實力。主權移交後,CEPA帶動了合拍片潮流,卻成了香港電影的催命符──龐大的中國大陸巿場所附帶的,是大陸當局對題材的審查和限制,結果當香港電影業一頭栽進大陸巿場後,香港電影亦變得不再「香港」,日漸失去以往的本土題材及特色。
經濟吸納(Economic co-option)以外,自然也少不了政治吸納(Political co-option),成龍(全國政協)、洪金寶(雲浮巿政協)、曾志偉(江門巿政協)、周星馳(廣東省政協)等明星,以及洪祖星(南平市政協)、吳思遠(上海市政協)、唐季禮(雲南省政協)等電影人,一個接一個走上廟堂,更不要提林建岳(全國政協)等電影投資人了。「中國因素」──由北京所構築的「跨境權力網絡」(Cross-border power network)──籠罩香港電影業,這就是爾冬陞導演所揭示的自我審查背後的政經脈絡。
香港電影業是一面鏡子,映照我城的困局。當香港電影界被「中國因素」吸納了,我城的文化自主也就失去了;同樣地,當香港經濟各行業被「中國因素」吞噬了,我城的經濟自主也同樣消逝。誠然,香港永遠無法完全排拒「中國因素」,但假如香港的定位只是「中國香港」,而不是「世界香港」的話,失去了經濟自主和文化自主之後,即使有一天真普選實現了,香港也不可能真正自治。
要自立自主,香港需要的不單是政治革新,更需要經濟和文化上的革新。
(《香港革新論》: https://www.facebook.com/reformhk )
方志恒
《香港革新論》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