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今年截至3月底止,共有22間上市公司因延發業績而要停牌,數目創5年新高,當中近九成具內地民企背景,往年的「熱門」半新股絕迹。有會計師指出,上述公司延發業績原因與近期中國經濟轉差關係不大,反而多數是本身「盤數有問題」,現階段未見大型清盤潮。
會計師:未見清盤潮
上市規則要求公司在核數期屆滿後3個月內公佈全年業績,故大部份以12月31日為年結的公司,公佈業績死線為3月31日,違者須停牌至刊發業績為止。不少公司指中國經濟轉差拖累業績,惟富事高諮詢(FTI)資深常務董事、清盤官周偉成指,今年延發業績致停牌的公司,雖多數業務或管理層多屬內地,但延發業績與經濟環境變化關係不大,多是涉及自身基本因素問題。
當中有7間公司於在過去6個月期間曾轉換核數師,周偉成指新核數師「好自然」需要更多時間處理賬目,建議投資者留意原任核數師辭任原因。另有3間公司年內有主要管理層或業務變動,亦有4間公司是因子公司或應收賬目有問題,致未能完成核數。
另外,有牽涉挪用公款等事件的個案,核數師須先等待外部法證會計調查完成,才為公司「埋數」。周解釋,為求效率,公司核數師多數會與法證會計師同步各自審核,待覆核並確信調查指出的問題已解決,才會刊發無保留意見的業績。假設法證報告「乾乾淨淨」,業績可在數星期內刊發。
立信德豪會計師事務所董事林鴻恩指,上市公司延發業績,多數解釋是需要更多時間收集資料,「這絕對唔會係普通嘢」,因事件或會觸發公司違反借貸協議,令銀行、供應商和客戶催還欠款甚至停止交易;股東若有抵押股票,停牌後抵押品價值會歸零,到時公司、股東本身資金鏈將雙雙斷裂。林鴻恩認為民企質素已有改善,但要追上不斷提升的監管標準難免有落差。延發業績亮起首盞紅燈,不過兩名會計師均稱,現時單從延發業績增多即預言清盤潮或來臨,屬言之過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