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籽:一樓一故】
過去一年多,我走訪過不少香港歷史建築,例如建於二十年代的柏架山道紅屋、三十年代私人豪宅景賢里、仍住着同樣兩家人的三十年代大坑唐樓等,這些舊建築儘管存在,但四周環境已面目全非。來到白沙澳下洋的一級歷史建築京兆世居,看見屋前長滿野草的廢田,旁邊有小溪與小池塘,那幢近百年歷史的客家屋,靜靜地座落在被樹木包圍的山中,那裏現在仍住有人,住客義務為舊屋復修,不時有行山客經過,頓覺甚麼才是人與建築及自然融合的最高境界。
正式訪問前,打算先到京兆世居視察,向京兆世居第三代、現在住海下的翁福鴻詢問前往方法,他告知西貢碼頭有一架往海下小巴,車程約半小時,在中途站白沙澳下洋下車,再沿小徑行兩分鐘就到。可惜小巴司機根本不知道下洋在那,沿途亦沒有看見任何房屋或小徑,我惟有直抵海下總站下車,向回頭路行約十分鐘,從一條小徑走入。走過數十米小徑後,眼前的景象竟變成一大片綠油油、有小溪及池塘的草地,山邊有一座寫着京兆世居的大宅。
約77年前,翁福鴻就在這間大屋出生,「這是我們的鄉下,爸爸、爺爺全都在海下出世,但是我在這裏出世。」京兆世居是翁福鴻的祖父翁仕朝在1918年興建,翁福鴻的爸爸翁玉清是翁仕朝長子,可能是翁仕朝的意思,又或許因翁玉清會暈船浪,翁玉清沒有跟兩個弟弟一起移居外國,留在西貢生活。翁仕朝及翁玉清均讀過書,是村族領袖,翁仕朝又是富商,以為他的子孫應有安逸生活,怎料作為第三代的翁福鴻說:「當時過着非人生活,這裏的物質非常缺乏,基本上是自給自足種田養禽畜的農家生活。」
退休警官 大維修30年
他最初在白沙澳的村校讀書,後來到跟白沙澳有一山一海之隔的大埔墟讀書。五十年代初,從白沙澳行約一個半小時到荔枝莊,再搭船到大埔墟,一程就需花上大半天。因為翁玉清在大埔墟富善街開雜貨店,售賣弟弟從外國寄來的貨品,所以翁福鴻在大埔墟居住,「當時生活非常艱苦,有機會就想出外闖,找工作賺錢改善生活。」1956年11月,當年17歲的翁福鴻就跟堂兄坐船到英國打工,後來輾轉到加拿大及美國工作,直至1983年,中國開放初期,翁福鴻回流香港找機會。
六十年代開始,住在京兆世居的除了一家之主是成年男人外,其餘都是婦孺,包括翁玉清夫婦、翁福鴻的兩位嬸母、大嫂、二嫂及堂嫂共七人。翁玉清在1976年仙遊後,京兆世居就只剩下傳統的客家女人打理,加上大宅已建成逾半個世紀,日久失修,房子不但失去大門,瓦頂亦破爛得部份倒塌,是一間破屋。不過,自成一角的大宅吸引當時任職香港警察的英國人Toby Emmet,從八十年代初,他向翁家媳婦租住部份大宅。
租住之初,Toby每個周末及假期也叫朋友到白沙澳,一起為缺水電及化糞池的大宅建設生活設施,又請師傅為大宅鞏固復修,不願上鏡的Toby跟我說:「妻子及朋友也說我發瘋,花這麼多金錢及心血去修補別人的破屋,但是現在他們卻說這裏是世外桃源。」1996年,時任警務處高級助理處長的Toby退休,他就長居於此享受退休生活,養魚、種花及飼養禽畜,整理從附近收集的舊農家用具及家具,又為大宅前庭的矮圍牆種滿花草。他跟我分享大宅的舊相片,又跟我說:「樑柱給白蟻蛀蝕,請師傅將它們拆下來換上新的,又向附近村民買荒廢舊屋的瓦頂填補破爛的瓦頂。」看見大宅由破屋變成天堂,問他用了多少年去做?Toby笑說:「租下來至今三十多年從來沒有間斷。」Toby到底花了多少錢在這屋上,已無從稽考。
翁福鴻跟Toby是三十多年好朋友,他十份感激Toby,「若非他在這裏居住,祖屋一定倒塌。」祖屋被租客拯救保留下來,還被評為一級歷史建築物,但是在香港發展是硬道理,白沙澳被西貢西郊野公園包圍,總面積逾33公頃的白沙澳並不是郊野公園。去年底,規劃署為白沙澳進行「分區計劃大綱草圖」公眾諮詢,擬將該帶的鄉村式發展地帶由約0.5公頃增至約1.2公頃,我問Toby會否擔心發展會破壞環境,他叫我直接向翁福鴻查詢翁家有沒有發展計劃,翁福鴻認真地說:「這是祖父留給他三個兒子,父輩過世後留給我們這一輩,坦白說,大部份家族成員在外國,我只得一個人,又不缺錢,祖業是不應該賣掉的,如果賣掉,你就沒有根了。」他因為要落葉歸根,所以選擇在一步之遙的海下建丁屋居住,「當年我申請在祖屋前的馬路旁建屋,但是政府以新建丁屋會破壞舊屋環境而否決。」
去年鬧哄哄 今謝絕遊人
暫時來說,京兆世居仍可安然屹立在青葱環境中,可是不管翁福鴻或Toby鄭重叮囑我,千萬不可在報道中,教人如何前往京兆世居,因為這裏並不是旅遊景點,是私人住宅。Toby笑着向翁福鴻投訴:「是你做的好事,我要招呼這女子(記者)。」翁福鴻將手靠近嘴邊做出一個住口的動作,Toby續說:「去年,有一本關於白沙澳的書推出,很多人知道我的名字,從屋外呼叫我。如果我讓人進來參觀,他會帶更多的朋友前來,可是我又要保護我的私隱,所以我謝絕遊人參觀的要求,並不是因為我沒有禮貌。」請大家尊重Toby的私隱及京兆世居的寧靜,在屋外遠眺這座近百年的歷史建築就好了。
清朝中醫 西貢起家
西貢海下翁氏是客家人,原籍西安,數千年來向南遷徙,至清朝嘉慶年間,從福建莆田遷至香港西貢。1875年,翁福鴻的祖父翁仕朝在海下出生,是家中么子。當時社會資源有限,村民會挑選村中最有才能的人集中培育,所以翁仕朝有機會讀書,後來更成為中醫,是西貢富商,除了打理醫務,還有算命、占卜及借貸等業務。
翁仕朝40歲時,認為祖屋實在太擠迫,所以帶着妻子及三名兒子遷往不遠的白沙澳風水地另建家園,希望子孫興旺。由於家族原籍西安,所以用西安古稱京兆為大宅命名「京兆世居」,這幢兩層樓高的客家屋於1918年建成。至40年代,因風水關係,翁仕朝在大宅旁加建「厚福門」。多年來,翁氏後人在此過着自給自足的農耕生活。七、八十年代,大部份翁氏男丁已經移居海外,只剩下翁氏媳婦留在家中,後來,媳婦們將厚福門租予英國人Toby作為度假屋。Toby多年來悉心打理厚福門及京兆世居,當他九十年代中退休後,長居於此至今。
記者:黃碧珊
攝影:楊錦文
編輯:黃仲兒
美術:吳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