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第一波:派息比利潤重要 - 李兆波

理財第一波:派息比利潤重要 - 李兆波

不少企業已公佈業績,以股東的角度來看,收取股息是分享企業的利潤,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媒體上常着眼於利潤的多少,其實利潤不等於現金的增加,以港鐵(066)為例,2015年的利潤是131.4億元,但期內的現金水平卻下降了近66億元。利潤中有21億元來自物業重估,是賬面的東西,沒有現金流,不可能派發予股東。
股東的邏輯是當他們有資金,存放在銀行只有很低的利息回報,於是考慮投放在股票,是該公司的股東之一,當然有權分享利潤,但不是所有的利潤皆可以派發給股東,因為不是所有利潤都是現金的形式,而是賬面的形式,是會計問題,情況如當大家擁有物業時,買的時候是800萬元,現在的估值是900萬元,賬面上是賺了100萬元,但由於沒有把物業出售,你沒有真正的賺了。

如果企業賺了錢卻不派息,股東分享不到利潤,將來派發也可以,有不少例子是這情況,如數年前的銀河娛樂(027),它要保留現金作發展,即現時的萬豪酒店等部份。我常說如果投資者每年收到的股息可以足夠支付一個午餐自助餐,是好的起點,可以購買手機時更為理想,可以一家人去旅行更妙,可以支付生活費時便考慮退休。
因此大家在聽到有關業績的利潤、每股盈利時,都不是實在的東西,實在的東西是現金流,而且是由營運來的現金流而不是由借貸而來的。這些數字很少在媒體上看到聽到,但你可以在現金流量表中的營運現金流中找到。

李兆波
中文大學商學院助理院長
會計學院高級講師
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