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核安全峯會由奧巴馬一手發起,今次也是他任內最後一次參與會議,因主張全球核裁軍而獲頒2009年諾貝爾和平獎,奧巴馬一直視核安全為政績工程。這次峯會的場面,卻也反映他在這問題的成就和局限。
專家同意,美國過去幾年為降低世界上潛在核威脅,的確取得了成績,有生產武器級鈾或鈈材料的國家,由第1屆核安全峯會時的35個,減到現時的24個,最矚目莫過於是說服伊朗接受核協議,還有日本願把足夠製造50顆核彈的鈈送到美國儲存,以及在烏克蘭政局不穩前,成功從這個前蘇聯加盟共和國移走所有高濃縮鈾。
與美不咬弦抵制
當然,並非所有國家都響應奧巴馬號召,北韓就是明顯例子。另外,奧巴馬呼籲俄羅斯跟美國一起以身作則,向印度和巴基斯坦作出核裁軍的榜樣。不過,俄羅斯總統普京因為在克里米亞和敍利亞問題跟美國不咬弦,抵制今次會議,哈佛大學國際事務研究員托比形容普京缺席,使國際核安全「出現一個大缺口」,事關俄國儲存了全球一半的核彈和核材料,近日莫斯科削減核安全計劃10%預算,保持人手但削交通開支,更令外界擔心俄將減少對核設施的督查。
另外,2009年奧巴馬倡議核安全峯會時,反恐並非重點,多年來工作都集中減低各國核物料風險,今次會議特別針對近年伊斯蘭國等恐怖組織欲染指「骯髒彈」,正是想堵塞這個漏洞。
美國《洛杉磯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