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田大圍老店楓林小館因老闆年紀老邁及後人未願接手,最終把舖位轉租機會濃,其實自多年前鄰近落成物業先後入伙後,此類老店正成為同區轉型的犧牲品,同時舖位價值飆升,收租好過做生意。
記得當年中環泰昌餅家執笠後,變身為連鎖店,老樓始終覺得舊店有人情味和獨特性。生意是大了,但始終覺得舊的好,可能老樓為上世紀六十年代出生,從小在這些老區長大,家庭式小品老舖陪伴着成長。隨着各區舊區先後轉型,如佐敦道碼頭變了內地人常客的九龍站豪宅、以前船廠發展為西九五小龍地帶,每呎萬萬聲。
至於小店則為時代巨輪的犧牲品,並延伸傳統舊區,街坊食肆變成一間又一間的連鎖食店,食的是統一由製作工場出產的食物,很少出現自家或特式的食肆,亦由於租金太高連一些老店由自用變為收租,每月收過百萬好過日做夜做得個做字。
我識得一位家族經營食肆的朋友,兩代人經營食檔,不過發展各異,兩代人以不同品牌經營,由於源用老品牌受局限,反而以新品牌可以嘗試創新,兩代品牌同時並存,舊的可以保留傳統、新的開拓發展領域,魚與熊掌兩者兼得。
可以說,老店代表一個時代的產物,只要秉承着一份熱情和堅持,兩代顧客隨時也可兼容一起,之不過舖租仍然高企,成為特色地區小店元凶。
劉兆昌
資深地產傳媒人
http://www.HKLa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