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自殺契約是好是壞?過來人親自剖白

不自殺契約是好是壞?
過來人親自剖白

不自殺契約早前在網上引起爭議,有人批評契約冷冰冰,不符人性,有前線輔導人員則解釋,該契約為有效的輔導工具之一。不過當我們在網上熱議時,又有沒有嘗試從求助者的角度出發呢?
記者:梁嘉怡 攝影:陳海威 剪接:梁清偉

從事營銷工作的Philip,工時長,加上人事問題,壓力太大,兩年前捱出中度抑鬱,「發覺個情緒起唔返,覺得一個人做唔到啲咩,好似好無希望,想開心個種感覺就完全無晒。」除了最好的朋友,初時他亦不敢跟別人說自己情況,「因為真係有啲說話會令到我地唔舒服嘅,『喂你諗咁多做乜嘢呢,唔諗咪無事囉』……會用好多方法令你開心,但係佢唔知我哋無能力俾自己開心,可能會播啲好正面嘅歌俾你聽啊,俾啲好正面嘅鼓勵說話俾你聽,呢啲說話某程度上係俾到好大壓力我哋。好單純一個陪伴,其實已經好足夠。」

Philip自言本身喜歡玩,亦頗健談,一向性格樂觀的他,從沒想過自己會患上情緒病,接受不到自己軟弱的一面,當時亦不時萌生自殺念頭,「(有一晚)我想一個人落街行下,但係同時我又好唔想見到識得我嘅人,但係真係咁唔好彩見到啦,然之後有個諗法就覺得,點解搞到自己咁嘅,好唔想用呢個面目去見人……然之後一路行到去海邊,真係想傷害自己。」在生死邊緣掙扎,幸好Philip想起家人,當刻剎停了自殺念頭,亦知道自己需要尋求醫生、輔導員的協助,解決情緒問題。

生死一刻 契約剎停自殺念頭

見過三位臨床心理學家,Philip坦言未必和每一位都可以一拍即合,不過他亦遇到很合得來的一位,令他可以很信賴對方,「(心理學家)會用一啲好引導嘅方式去問你問題,例如我今日覺得呢個同事對我點點點,佢唔會judge(判斷)嘅,佢係會問你點解會咁樣諗呢……等你成個情感抒發出嚟,成個人係會舒服嘅。」對方知道他有輕生念頭,於是和他分析當時為什麼會有這種情緒,待情緒抒發完了,對方才向他提出簽署不自殺契約,「到我情緒再平復返少少嘅時候,佢先再問我其實我哋都有呢個契約喎,不如諗下你會唔會去簽啦……承諾唔去做啲傷害自己嘅事啦,如果我有一刻想傷害自己,我就可以打電話去搵返我嘅輔導員。」

正是這張契約,拯救了他的生命。有一次他與同事發生爭執,刺激到他情緒失控,再次走到海邊想了結生命,「真係想跳嘅時候,就真係諗返起份不自殺契約……你係應承咗人唔傷害自己架喎……我知道嗰一刻我要打電話,打俾當時嘅服務機構,解決咗當刻嘅情緒波幅。」

雙方關係才是成效關鍵

雖然契約曾救回Philip,不過契約的成效仍具爭議,有外國研究亦質疑契約並不是有效防止自殺的工具。記者接觸過另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情緒病患者,他也曾經簽署契約,但對契約的看法卻明顯跟Philip有分別。據他憶述,當時輔導員知道他有輕生念頭,但未有太了解他內心的想法,便提出簽約要求,希望他能自我提醒,不要傷害自己;他坦言,要背負承諾反而令他覺得有更大壓力及無助。

臨床心理學家葉劍青表示,契約該在輔導員及求助者建立互信關係後才使用,作用是協助鞏固求助者對抗死亡的信念。若然未建立好關係便被要求簽約,會令求助者感覺對方是權威,令他感到有壓力,契約亦未必有效果,甚至會破壞雙方關係。

也許,真正救到人的並非一紙文件,而是背後人與人之間的互信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