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朋友來函,附下英文一句和他的翻譯,囑我「賜正」,盼能從中學習,「以盡譯者之職守」。「賜正」我不敢當,但談談卻不妨。謹先錄原文、譯文於後:「Politics concerns the discovery of common goods that would not have been identifiable without the discussions between people who might otherwise think of themselves as strangers政治注重的,是發現不經商討就辨別不到的共同利益,而那些參與討論的群眾在別的方面只視對方為陌生人。」
論意思,這位朋友的翻譯和原文大致相同,只是concerns(關於)似不應譯作「注重」。至於文字結構,譯文太過受原文左右,頗似機械翻譯,不類中文寫法,讀起來頗為吃力。我會改譯如下:「政治關乎大眾福祉,而大眾福祉須經本不相識的大眾討論,始可辨認。」這段翻譯,和原文並不字字「貼切」,但意思應和原文無異,句句易讀,更由原譯的四十字減至二十八字。當然,像我這樣意譯,受雇的譯者未必敢仿效,怕雇主嫌譯文「不貼切」原文。中文淪為下流現代漢語,原因之一,就是「字字句句貼切原文」的所謂翻譯充斥傳播界。
「僕在家工作,翻譯之平均時薪,與香港法定最低工資相約……」那位朋友信中所言,簡直是今天翻譯界的哀歌。翻譯不是粗通兩種文字,就可以從事的,只是一般雇主那裏看得出十年窗下的苦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