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憑甚麼歧視尋求庇護者?(執業律師 任建峰) - 任建峰

我們憑甚麼歧視尋求庇護者?
(執業律師 任建峰) - 任建峰

1949年,共產黨在中國內戰中勝利,開始統治中國。當時很多內地人擔心將會被迫害,湧來香港。到了上世紀五十年代初,階級清算展開,不少因階級理由被批鬥的地主、知識分子以一貧如洗的狀態來到香港。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後期,大躍進引致中國大饑荒,無數內地人因飢餓走來香港。然後,從上世紀六十年代中開始,中國經過十年「所有人批鬥所有人」的文化大革命,又為香港帶來一批人。而在這幾群人當中亦夾雜不少本身不是被迫害或受饑荒的人,仍混入走難的人群中來香港「搵食」。
這一批批湧進香港的人,當中有少數能夠大致上把其家族財富帶來香港,延續他們的富貴生活。但大多是來到後生活極為貧苦。在這種環境下,不少在那幾十年來到香港的人看來都把香港弄到烏煙瘴氣。在這些人的圈子內,不時都是嫖、賭、偷、呃、拐、騙俱全。就算是沒有參與這些活動的,都被視為造成香港不少地方居住環境惡劣,甚至構成火災、山泥傾瀉、房屋倒塌等危險。
沒有錯,在1949年後從內地湧進香港的,很多都是難民。他們當中有我們的爸爸、媽媽、外父、外母、爺爺、嫲嫲、外公、外婆。他們來到時都受盡白眼。他們被視為搶飯碗,令罪案上升,令政府要用於房屋、醫療、教育的資源大受壓力。就算是家境富裕、來港繼續做大生意的難民,都不時要聽到「那些外省人做生意特別靠不住」等難聽及無根據的話。但這群難民既好運亦爭氣。他們好運,因為縱使一切困難,如果他們能捱得到去香港市區報到,他們就能留下。他們爭氣,因為經過他們的努力、創意,香港經濟奇蹟就誕生了。

香港是難民建立的城市

長話短說,香港根本就是一個靠一浪接一浪湧來的難民建立出來的地方。按照我們的歷史及我們這個自稱「高水平」社會應有的邏輯,我們就算未至於做得到無私地歡迎難民,我們至少都應能對難民的處境感到同情、諒解。現時,香港只有約一萬人(即香港730萬人口的約0.14%)有待其庇護申請被處理,而他們在香港既沒有工作權,亦只有權每月拿到一千多元。換句話說,他們的基本生活狀況是地底泥中的地底泥,與我們的「難民」上一代情況有相似之處,甚至(相對於整體社會的境況)更惡劣。
可惜,有些香港人就偏偏違反倫理,大肆抹黑尋求庇護者。有政權因為被「阿爺」要求暫緩香港各界內部鬥爭,就轉移視線,把鬥爭目標轉向一群幾乎沒有能力及渠道自辯、反抗的「外人」身上,聲稱要找辦法奪去國際法賦予他們僅有的權利。有政客(包括有自稱是「香港大律師」的議員)竟然為選票附和這立場。更有政客提倡在香港境外設立難民營,把尋求庇護者鎖起。難道這些政棍不知道採取這措施的澳洲已成國際之恥,而被他們鎖在境外的尋求庇護者(包括小孩)大多患嚴重情緒病、有自殘傾向?
至於傳媒,的確有合理地指出一些尋求庇護制度被濫用的情況(雖然這本身不是把尋求庇護者權利剝削的理由)。但亦有媒體選擇譁眾取寵,把一部份尋求庇護者「走法律罅」情況無限放大,抹黑所有尋求庇護者。
香港是一個難民建造出來的奇蹟,現在亦自稱為一個國際城市。如果香港各界不願承擔其國際人道責任、甚至藉此製造排外的仇恨情緒,我們有否「忘本」地漠視我們的難民歷史?香港又憑甚麼來自稱為一個國際大都會?請社會各方好好反省。
註:以上只代表筆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他所屬律師行的意見。

任建峰
執業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