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投資者認為內銀股估值長期低,為典型的價值陷阱,於財經分析員眼中,內股亦是短線優於長線的選擇,因為長線不利因素仍有待反映於股價上,有分析員認為,內銀派息雖高,但左手派息、右手供股實在無意思。
作為持有內銀股多年的長情股東,耀才證券市務總監郭思治大嘆賺息唔夠蝕價,股價跌三、四成,息派7至8厘,都補唔返價,現時都揸到麻木了。
郭sir認為,短線來說,內銀股佔恒指比重高,有機會趁近期美國聯儲局主席耶倫發表鴿派言論的好消息之下,好友挾高指數冚淡倉,而掃高內銀股。中行(3988)、建行(939)及工行(1398)三家內銀股佔指數15.7%,「指數升就有得升」,國家隊積極入市亦可為內銀頂住個價。
不過郭sir坦言,未來經濟環境轉差、營商環境困難、人民銀行再減息令銀行息差收窄,亦有可能供股集資,都是長線利淡因素。
招銀國際研究部策略師蘇沛豐看淡內銀,認為高息、低估值表面吸引,但盈利及派息將下跌,成為價值陷阱,因為內銀很多潛藏壞賬未反映。內地經濟轉差,企業資金緊拙遲早還唔到錢,這些因素反映於賬目時,估值便不便宜。長遠來說,內銀左手派息、右手供股無意思。
對於近期內地擬落實債轉股,蘇沛豐認為只是拖長問題,增加風險加權,更影響資本充足率。保守投資者要揀都揀四大行,息差收窄壓力較小,資金較充裕。工行及建行資本充足率較高,再集資供股機會不大,可看高一線,唯整體仍看淡內銀板塊。
比富達證券研究部主管林嘉麒則表示,大部份內銀的市賬率處於1倍樓下,但資產質素及不良貸款率持續惡化,對盈利及撥備有不良影響。
他認為,內銀股短線仍值博,一年內問題不大,其中,中行值博率較高,因去年第四季盈利沒倒退,市賬率低令其可跌空間有限,可憧憬人幣業務有突破,非利息收入有增長潛力。不過,整體內銀股於未來兩、三年,如2017年或2018年度,股息率或跌至4厘以下,債轉股令內銀揸多股票,投資回報成疑,只將壞賬問題轉資產。
記者:張紫茵
攝影:李潤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