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疾病管制及預防中心最新數據顯示,約68名兒童中就有1人出現自閉症譜系障礙(簡稱自閉症)。香港約有24萬名2至6歲幼兒,如以1:68比例推算,即約有3,600名幼稚園學童有自閉症。自閉症兒童予人印象常是興趣狹窄、反應古怪、容易發脾氣、少說話,在社交和學習都和一般兒童有差異。但由於自閉症是一種「看不見的障礙」,很多人誤以為問題源於家長或老師,適逢4月2日是世界自閉症日,希望呼籲大家關注自閉症人士的困難和需要。
宏宏今年4歲,2歲時參加遊戲小組,母親發現他不能融入小組,便帶他接受評估,發現語言遲緩5個月,社交能力較弱,有輕度自閉症。幸好他的學校參與「到校學前康復服務試驗計劃」,讓他能在去年上學期起接受到校言語治療及幼兒導師訓練。
6歲前為訓練黃金期
宏宏起初有發音困難,如菠蘿的「蘿」,詞彙只有單字和雙字詞,亦不懂回應如「去唔去食火鍋?」等簡單問題。最初兩星期他未能適應訓練,因為自閉症兒童天性固執,他堅持要做到100分,不能完成項目時會忍不住發脾氣拍打桌面,甚至對媽媽「批踭」。治療師便教導他用深呼吸調節情緒,又運用視覺策略如圖卡來提示他的表現已達100分。現在宏宏已能與其他同學合作,在專業訓練和家居訓練下,已沒有特別發音問題,能用簡單句子回答問題,連親戚朋友也讚賞他進步神速。
很多時我們只看見自閉症人士的行為,卻未能理解背後他們有認知、感官和情感等障礙,如老師和家長與專業團隊協作下,能及早察覺孩子的問題,盡早提供適切的訓練,抓緊6歲前的訓練黃金期,孩子可以有很大的進步。
撰文:協康會區域經理莫惠霞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
隔周四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