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對好朋友是兩夫婦,受高深教育,並在不同的國際性機構擔任法律顧問和律師樓合夥人,可說是精英中之精英,他們有兩個小孩,大的已經可上幼稚園,像其他父母一樣,兩夫婦希望他們兒子可以入到一流的幼園,那間幼園是出名難入,但以兩夫婦的學歷、人脈關係及社會地位,理應不難,結果出人意表,幼園不收,我深感不解。
因小孩聰明伶俐,人見人愛,為何仍然被拒,原因是小孩並沒有兄弟在那幼園讀過,而爸爸媽媽讀過的中學也不是那幼園校長所喜愛的中學,加上媽媽不能全職在家照顧小孩等等,幸好其後小孩入了一間聲譽及教學都相當不錯的另一間幼園。
香港所有父母都不希望兒女輸在起跑線上,因而千方萬計用盡所有方法幫兒女入到好的幼園,繼而入到好的小學,和好的中學,再出外讀一流大學。
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
學習的過程是一個長時間的歷程,在香港,小孩三四歲已被強灌輸與他們年齡不相稱的知識,要其強記背默而不分析,小孩們沒有生活經驗,對於強加的知識不但沒共鳴,更產生抗拒意識,對學習產生厭惡,成功的教育應該是要令孩子對所學的知識產生興趣,繼而自我的發掘下去,反之則完全失敗。
愛因斯坦說「想像力比知識重要」。香港和西方的教育不同之處,是香港硬灌輸知識而不提倡想像力,西方則相反,不會硬插知識入小孩腦子,相反是幫孩子帶出想像力,想像力和知識是相反的,想像力是天馬行空、荒謬、不合邏輯,而知識是可解釋、科學化及有規範。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便了解西方教育的優勝之處,「哥倫布登陸美洲」,香港教育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是「試詳述哥倫布登陸美洲的過程及其後對歐洲大陸的影響」這條問題完全沒有想像力,因為歷史有詳細描述,而答案也只有一個。
但國際學校出的問題是「若你是歐洲大陸的部落土人,當發現有外人登陸你們的地方,你們會怎樣」,問題完全反方向,沒有指定答案,每個學生要憑自己的想像力跳出框框作出答案(Think out of the box)。
這種情形下,受西方教育的小孩比起受傳統香港教育的小孩思想更敏捷、反應更迅速、想像力更超豐富。香港小孩的大腦在幼兒時不斷被強植知識而慢慢缺乏想像力,大腦發揮到的作用比起西方教育的孩子自然小很多,日後雙方孩子長大後,受西方教育的孩子會成為發號指令主宰者,而香港小孩卻成為聽令執行者。
在孩子童年時,應讓其想像空間無限發揮,令想像力在大腦作主,知識隨後輔助加入,在香港讀書是求分數的制度下,初期來說強植填鴨式教學方法,考試成績確實好像是高人一等,可惜的是,最初不是輸在起跑線上,但最終卻輸在終點線上。
范統
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