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呎樓月供$6000?合作社買樓堅唔堅

500呎樓月供$6000?
合作社買樓堅唔堅

今年《施政報告》中提出發展將軍澳第137區,將約80公頃土地作房屋及商業等用途。有學者建議在該區推行無業權的「合作社房屋」計劃,提供公眾可負擔的房屋選擇,縮短上樓時間。

中大未來城市研究所副所長姚松炎表示,現時本港公屋輪候動輒要3年以上,發展成本依靠出售居屋支付,「係不可持續發展模式」。他又指本港私樓售價昂貴,若想買居屋更要視乎彩數,令市民安居陷入困局。

有見政府打算發展第137區,他及其團隊參考外國例子,建議作為合作社房屋計劃的試點,並將原定容納10萬人社區縮減一半至5萬人,發展成中低密度住宅,提供更快上樓、更合理住屋成本的選擇。

合作社房屋由居民自組合作社發展及管理,非買非租,政府僅收取象徵式地價,會員需自資湊足建築成本,但不擁有業權,每年另外繳交會費支付管理維修支出。本港過去曾有類似發展模式例子,由公務員自組合作社興建房屋。

姚以現時公屋單位每呎成本約1,000多元推算,每間500平方呎的合作社房屋建築成本約100萬元,「呢個係一個好寬鬆嘅計算」,比同等面積私樓約600萬元便宜,只需約2年建築時間即可上樓。若向銀行貸款,他預計每月供款僅需約6,000元,「以一個月入2萬家庭嚟講絕對負擔得到。」

但由於會員不擁有業權,姚指合作社房屋不可炒賣,「但變相係唔係蝕」,若中途要搬走,可將會籍扣除折舊後售予合作社,再由合作社另覓會員。以居住50年計算,到期後會員需另籌資金重建。

姚稱合作社房屋針對剛踏入中產界線的家庭,強調人人都有居住權,「你唔需要再諗樓價太貴買唔起樓」,亦可縮短公屋輪候時間,「供唔起可以繼續排公屋」。而根據新加坡推行組屋經驗,私樓在合作社房屋推出後或成身份象徵,「私人發展商更加有道理起豪宅,賺得仲多。」

現時本地公務員合作社房屋受重建拖累,姚指「佢哋咁多年一直住得好開心」,問題源於政府想「賺到盡」要求補足地價方批準重建,「但你咁同私樓有咩分別?」認為合作社房屋不能轉售,重建時不應再補地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