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足掛齒:德國與英格蘭 - 何輝

何足掛齒:德國與英格蘭 - 何輝

周日凌晨,德國與英格蘭在柏林進行友賽,英軍新兵占美華迪及艾歷迪亞的入球令球隊振奮;惟在歐洲,更多人談論是兩國近年的足球發展。英超球隊在2010年前有過黃金歲月,惟最近英倫球壇更多談論的是「德國模式」。

非常多歐洲球員認為,英格蘭在歐國盃是爭標分子,但英格蘭球壇本身卻不斷發出要更加照顧本土年輕球員上陣機會的訊息。近十多年,英超的確非常全球化,雲集世界頂尖球員,但本土球員的上陣也受到影響。轉捩點或許是歐洲足協執行歐戰球會需註冊一定比例的本土球員之政策,相應下本土新星的身價變得非常高,令不少球會向培養新人發展,例如修咸頓近年便售出總值過億英鎊的年輕新星;這批高薪新星日漸成熟下,未來數年在國際賽及球會賽的成績便是寒暑表。

德國自90年代後人口結構大改變,但國家隊成績依然平穩:由2002到2014年,除了04歐國盃,大賽大抵也如往昔至少入四強。而球會也極力把機會留給本土年輕球員,據今季前半季統計,德國球會是21歲以下本土球員上陣最多的聯賽。再比較管理機構方針、對資本的看法、賽序安排及球會財政負債等,可持續性發展與短線為本的對比就更鮮明。比較這些元素後,大家會否更看懂本港足球發展?
何輝
廣東省體育台體育評述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