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富豪沽港170億資產失優勢陸續撤資全部由中資接貨

東南亞富豪沽港170億資產
失優勢陸續撤資
全部由中資接貨

【本報訊】近年除了長和系主席李嘉誠減持中港資產而被批評為撤資,與此同時,70年代來港發展的東南亞富豪近年都在港出售資產,涉資近170億元,除傳統地產及金融業,還包括極具政治影響力的傳媒資產,接貨者一律是紅色資本。
記者:石永樂 黃翹恩 岑梽豪 梁偉聰

過去兩年,印尼的代表賣產最積極,力寶系先後出售中、港地產以及澳門華人銀行八成權益,套現逾28億元;爪哇(251)以100億元作價出售大新金融中心,更創下歷來第二高的商廈成交作價紀錄。
至於馬來西亞的代表則集中出售媒體業務,其中郭鶴年家族出售《南華早報》予阿里巴巴更引來全城關注;而同樣來自馬來西亞的張曉卿,亦計劃將擁有的《明報周刊》、《100毛》權益等媒體資產的萬華媒體(426)控股權出售。
在70年代起,東南亞財閥接連登陸香港,證券業協會永遠名譽會長張天生回想當時亞洲投資市場未完全發展,例如台灣「仲係用手寫板,落後好多」,相對香港自遠東交易所創立之後,「個市開始旺,好多人嚟,一直做落去」。
博大資本國際業務總裁溫天納則表示,早年做東南亞生意的企業全都在港設總部,如今都已將區內的總部遷到新加坡,香港作為跳板中國及國際的作用已完成。

東南亞富豪近年先後在港出售資產。

昔日在金融業影響力大

溫天納續指,90年代初,香港、東南亞及中國企業在香港金融市場三分天下,東南亞企業有相當的影響力,因為當時香港仍是英國殖民地,對東南亞企業的待遇與現時都有分別,如今的香港已由國際金融中心變成中國的國際金融中心,若不是中國企業的話,可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少,優勢亦不再,加上或者部份東南亞富豪對中港經濟有不同的看法,趁好時機在高位套現獲利。
見證東南亞財團盛勢的詹培忠表示,「香港係國際性市場,一雞死、一雞鳴,適應嘅繼續發展,唔適應嘅就退出」。他表示,當年若非怡和等英資財團撤出香港,那會有機會讓華資富豪上位,如今環境改變,近年香港已由內地資金主導,賣產的東南亞企業可能轉移別處投資。
詹培忠表示,東南亞富豪當年來港掘金,如今企業的第一代年事已高,多由第二代接班,隨着資訊發達,加上企業在國際上已有知名度,多少會將投資焦點轉為國際化,亦可能是出售香港資產的原因之一。香港近年發生不少政治事件,多少影響香港的營商環境,呼籲香港一定要維持公平、公正的投資環境。

轉趨低調 趁高價套現

新加坡出生的歐曾投資董事曾淵滄稱,即使郭鶴年出售《南華早報》,相信因有人願出高價收購,趁機套現。過去南洋大孖沙在香港呼風喚雨,與港資爭長短,然而近年卻轉趨低調,曾淵滄認為,由於中資在港投資比重較過去高,「以前投地邊度有中資地產商」。他以地產業為例,預期10多年後,中資地產商規模一定比港資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