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歐洲乳癌會議上我參加了一場辯論,題目是「全民乳癌普查應該停止」,支持者請來丹麥醫生Gotszche,反對者有荷蘭腫瘤科醫生Koning。
乳癌普查始於70年代中,是隨着低電量乳房X光發明,能夠偵測摸不到乳癌,引發各國進行隨機分組研究,確定全民普查可減低乳癌死亡率。自此,歐美、紐澳、加拿大等28國家,20年間陸續推行全民普查,是繼子宮頸癌後,第二種癌症進行普查,屬政府推動的公共衞生、癌症防控措施。
Gotszche早於2000年在Cochrane review率先反對乳癌普查,認為這些隨機研究分組方法不正確,以及不應量度乳癌死亡率,應改為包括所有死亡原因,這挑戰性分析引來醫學界很大討論。世界衞生組織屬下IACR(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Cancer Research)開大會,各國派代表參加,討論這一議題。結論是不接受Gotszche的觀點,認為論點沒有科學基礎,全民普查帶來的好處是肯定,像是茶杯裏的風波,爭論似告一段落。
至今各國仍繼續全民普查,亞洲地區如新加坡、日本、韓國、台灣,相繼通過各自開展的研究,加入全民普查行列。10年後到2010年,Gotszche再在Cochrane Review發表文章,肯定全民普查可減低乳癌死亡率大概25%,不過強調普查會帶來害處,包括過度診斷,引致過度治療。找到異常,會導致不必要的檢驗,帶來不必要的焦慮。
在會議上我目睹這位批判者的言談,感受到他對乳癌普查的「憎恨」。他的發言沒有數據,只有假設(assumption),認為找到生長得慢或管內原位癌,不足以致命,但卻沒有數據支持。更荒謬者,他認為「普查是製造乳癌」,隨後即補充,「若言重,起碼是製造乳癌病人」,此言一出,全場譁然!對於對手的發言,他頻頻搖頭,表示不贊同,顯示不出學者的風範。至今我仍摸不着頭腦,為甚麼有人會對普查那麼仇恨!討論時,應該問他,如果不做普查,那他有沒有更好建議,可以及早發現乳癌,去減低乳癌對婦女的威脅!
荷蘭的Koning,一開始,訴說家人死於乳癌,家庭成員有做定期檢查,因而及早發現摸不到乳癌,妻子剛做完檢查沒事,更叮囑他要捍衞普查。他陳述數據,指定期普查改變了乳癌的期數,並引述去年英國普查計劃中找到的數據,指出普查確診3個原位癌,可減低1個入侵性癌症出現。更展示Gotszche最近出的書,題為「乳癌普查的爭議、事實、謊話」,及「藥商的賺錢手法」,竭力反對主流西方醫學的發展。最後Koning呼籲不同意見者,放下執拗,攜手對抗乳癌,不愧是學者風度。
與會者舉手發言,不勝其數,最後大會主席問座上聽眾舉手投票,結果全場200多人,九成半以上贊同普查,會議隨即結束。
贊成普查並非如一些人的指控,為了製造生意,而是希望減少乳癌。找到癌前病變,又可吃藥,減低入侵性癌症出現,這是醫學界有科學數據。就算不幸患上乳癌,都希望能及早發現,簡單治療,便可痊癒。早期醫治,不單對病人重要,提高存活率,更可減省晚期癌症的醫療費,節省整體社會醫療開支。
剛看到一個特輯,講述等候器官移植的病人,醫療界花高昂費用,都是希望救回瀕死亡邊緣的每一個生命。最近加拿大病人飛來香港,做肝移植手術的故事,體會到市民熱情幫助,籌集醫藥費。市民大眾,都有憐憫心,愛惜生命,能夠有方法保持健康,幫助自己或幫助別人,何樂而不為。
大家心裏有數,前線的醫護人員天天面對乳癌病人,早診、誤診、復發、死亡,時刻感受到乳癌如何奪去生命,為早發現的乳癌病人治癒,而感到欣慰,為拒診的病人憂慮。生命誠可貴,不是坐在辦公室的決策官員可以理解,更不是數字遊戲。建議官員們多接觸持份者,拿出良心,去理解市民的憂慮。以民為本,是實在的,有遠見、有承擔,才能領導群眾,受群眾擁戴。
香港乳癌基金會網址: http://www.hkbcf.org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
張淑儀醫生
香港乳癌基金會創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