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的露宿原因都不同,「有頭髮邊個想做癩痢」,這是露宿者說得最多的口頭禪。年紀小至露宿媽媽湊着只有幾歲的小孩,年紀大至80歲的露宿老伯,有人露宿後一去不回頭,有人露宿中途找到出路,文仔這6年來便以過來人身分幫助露宿者。
記者:梁佩珊
33歲的江浩文(文仔),17歲開始露宿生活,10年來的露宿位置幾乎遍佈九龍,直至27歲結束露宿的日子,「瞓過觀塘碼頭3年、九龍城碼頭1年、尖沙咀文化中心幾個月,深水埗就楓樹街球場3年、欽州街西天橋半年、李鄭屋邨1年、油麻地果欄天橋底半年」。
當年文仔露宿始於家庭問題,因情緒問題一時承受不住家人財困,離家出走10年,被警察打過,被途人視作地底泥,「10年嚟,被警察打醒,定時定候叫你起身查身分證,政府洗街洗地清場,被灑臭粉,會有人話咁後生,做咩瞓街」。露宿10年,同伴間的相處尤如家人,成為難忘回憶,「印象最深刻係觀塘碼頭同楓樹街球場,露宿者係鍾意圍埋一個地方瞓,好似一家人咁,大家有傾有講,食飯一齊食」。
他坦言露宿生活並不好過,年少無所事事總覺無聊,「露宿每日生活就係朝早睇執返嚟嘅報紙,喺公園搵人吹水,周圍睇吓有冇散工,係無聊㗎」,其他露宿者一般都是執汽水罐或紙皮維生,不少年長的露宿者領綜援維生,年輕者如他會打散工,有些會吸毒不工作,「10幾年前我係露者者,呢幾年我係義工,見到嘅嘢好唔同,當年邊有咁多人派飯派物資,呢幾年先多咗團體關心露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