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上海出招打壓樓市未足一日,深圳在上周五深夜亦出手。深圳市政府與上海一樣,在首期成數及外地居民上着手,提高入場及買第2伙住宅門檻,市傳北京亦會緊隨滬深之後調控樓市。有分析認為,內房股在政策調控下,不應該沾手,而滬深樓市成交短期內勢趨淡靜。
專家料滬深成交放緩
目前,深圳外地居民只准購買1伙住宅,過去自買樓當日起計算,連續1年或以上在當地繳納個人所得稅或社保,就可入市,惟新政策則提高至連續3年或以上。同時,若2年內曾買1伙住宅或造按揭,不論現時擁有物業與否,再買第2伙的首期,則由最少30%增至40%。至於,首次置業首期成數,則維持最少30%。
騰祺基金管理投資管理董事沈慶洪認為,滬深住宅成交勢放緩一段時間,買家會觀察樓價或政策走向後,才決定會否再出手,認為「可能北京、廣州短期內交投會高,大家都趁未出招前入市」。他又指出長遠仍看好一線城市樓市,因人口流動刺激當地住宅需求,而二、三線城市需要庫存「去得七七八八」才有望回升,而內房股則不宜沾手。
官媒抨擊樓市炒家
同時,據上海「網上房地產」網站顯示,在當地實施新政策首日,新盤交投量有2499伙,惹起輿論質疑,這批買家可能希望趕政策「真空期」。不過,由於政策已於上周五即日實行,故部份買家可能因不符合資格,而需要取消交易,意味着可能觸發一輪「退房潮」。
根據英國《衛報》日前報道,深圳樓價去年升近50%,在全球住宅市場中升得最快,而上海亦排全球第5位。《人民日報》海外版,昨日以《中國經濟不需要地產投機客》為題發表文章,將矛頭指向樓市炒家,批評炒樓對經濟穩定發展無益,而炒作亦難以成為主調,更形容買樓的聰明策略應為「放長線,釣大魚」,直言炒樓「不僅將給投機者自身帶來巨大風險,亦無益於中國經濟持久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