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籽:文化地標】
「諷撞工氣鞭」,聽得懂嗎?這句說得有點歪斜的廣東話,其實是蜑家話,俗稱水上話,意即「放咗工去邊」。蜑家話是廣東話的分支,跟廣東話發音相近,英文Hong Kong的發音,都是來自蜑家話的「糠港」。自稱「水二代」、33歲的黃敬業(Issac),爺爺及父親都是水上人,以曬家艇營生,即專門曬乾魚穫出售,於八十年代上岸。耳濡目染下,Issac自幼便懂得說水上話,「其實以前一代人唔覺自己喺度講其他語言,我要去到小學,跟同學傾偈嗰陣,先發覺大家嘅語言有差別。」
釣魚=呔椅
Issac自小住在筲箕灣,早幾年更自資創辦社區報《紙筲箕》,記錄細節風貌,「之前做過統計,筲箕灣只有唔夠200艘漁船,舊年火災再把廿多戶艇家趕上岸,現時跟全盛時期相比,漁船數量只剩三分一。」大批水上人離巢,加速經濟轉型,根深柢固的漁村文化、社區語言亦受動搖。蜑家話不但有獨特發音及詞彙,「例如水樽讀『水真』,受傷讀『受桑』,釣魚讀『呔椅』。」更因水上人長居艇上,而衍生出很多與船隻及漁業有關的字詞,陸上人多數聞所未聞,「例如『大撈便』、『細撈便』,分別指船嘅左邊同右邊走廊;船側就統稱為『格勒頸』;漁民常用嘅發泡膠箱,就叫『膠cog』。」表達方面亦有差異,「唔係講去飲,係話去飲燒酒。」看似粗獷,有些字眼卻較文雅,好像一塊布會稱為一簾布。
踏入網絡時代,原來漁民都有facebook群組「香港漁民- 我們都是水上人家」,黃敬業的爸爸正是管理人,「呢個群組好勁,聚集咗好多水上人,佢哋會用文字記錄水上話嘅用法,保存咗好多珍貴嘅資料。」不過語言始終跟生活環境共生,上了岸,水上話自然消亡,Issac指:「𠵱家我都冇辦法好自然咁講水上話,個氛圍唔啱,講唔到,之後一定會慢慢式微,冇辦法。就算漁業復蘇,成套語言都冇辦法重生,好可惜。」
水上人生活在風浪之間,望天打卦靠海吃飯,加上舊日較少接受教育,相對迷信一點。Issac自言家中有很多禁忌及不成文規矩,例如吃飯前擺放飯菜,不可像拜神般一字排開,要圍成一圈;嬰兒不可食頭飯(即整鍋飯的第一勺飯),否則會好狠惡。反而經常聽到的吃魚不要反肚,Issac卻說沒此習慣,「我屋企冇吖,照樣用筷子反魚。」看來各處漁村都有各處例。
記者:臧諾
攝影:伍慶泉
編輯:陳國棟
美術:吳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