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on和Nikon的「相機介紹」公關災難,可謂現代版「張冠李戴」。
事件是一宗低級錯誤,報章介紹的是Canon相機,配圖也是Canon相機,但不知為何,文章的標題居然寫了Nikon!甚至連查詢電話號碼是Canon,但卻寫成是Nikon的查詢……
行家分析,這是人手短缺所致,因為「涉案」的文章,據說記者、攝影、編輯俱是同一人,一人兼飾三角,難免顧此失彼。雖然,這絕對不能成為犯錯的理由。
傳媒行家都有同感,有時會「鬼掩眼」,在不可能的情況下犯錯出街。
行家回憶,試過A1寫「穆迪報告」,但標題居然寫錯為「標普」。
不知最近調低香港前景評級的機構,是否因此報復?
有人試過報導「白金漢宮」的新聞,但出街標題卻簡化為「白宮」……Well,反正大美國主義下,美國人一向認為英國是自己的其中一個州。不知那個痔瘡膏其實究竟是英國還是美國?
有人試過寫「死者趕去認屍」……好哲學啊!死者認屍,找尋自我,身份認同。
有人試過寫了「行政長官曾蔭權」,你以為無錯?但當時原來曾蔭權只是「署理行政長官」,記者幫佢升職,也作了一次成功的預言。
這次Canon和Nikon的公關災難,我看到了兩間公司的回應手法,非常幽默,值得稱許。
如果傳統思維,要不便啞子吃黃連,最多向報章追究責任,要不便正經八百的出聲明澄清產品資料。
但現在2間公司用周星馳的幽默對白抽水回應,不單達到「澄清」之用,也大收宣傳之效,即使不是相機迷,也知道了Canon有部EOS 80D,更知道原來Nikon十年前也有一部D80。
2間公司化危為機,win-win雙贏,讓品牌盡顯人情味。這不是公關災難,而是幽默力量示範。政府幾時都有這種舉重若輕的公關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