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社交網宣傳 慳租慳成本 年輕人網上創業掘金

善用社交網宣傳 慳租慳成本 
年輕人網上創業掘金

【本報訊】社交媒體逐漸成熟,不少欲創業的年輕人為節省成本,索性轉戰網上商店,一嘗當老闆滋味。然而,除了懂得善用社交網「度橋」宣傳,有學者認為,要於芸芸網店中突圍而出,產品質量及特色始終是創業成功與否的關鍵。
記者:江靖然  陳家恩

年僅23歲的大學四年級生戴琛琛,兩年半前於Instagram(IG)開設網店,自小喜歡做甜品的琛琛笑言,「原本只是有樣學樣,在IG分享製作心得,沒想到真有人留言,問有冇得賣。」於是她「膽粗粗」上網接定單做生意,每逢周末到地鐵站交收,惟經過近半年只累積到數百個粉絲,「試過一個月都接不到單,靜到自己差點忘記這回事。」

23歲的戴琛琛成功將甜品生意由網店變成實體店。 陳奕釗攝

甜品店成功「落地」

及後靠着顧客口碑,網店以皇牌「麥提莎糯米糍」打響名堂,吸引不少學生客,IG至今亦累積近5.5萬粉絲。琛琛表示,一般每星期交收四天,高峯時曾經接過一張逾7,000元的定單,「試過20分鐘內交收70張定單,即使家人幫忙,體力負荷都好大」。琛琛萌生開實體店念頭,經過半年時間考慮及物色商舖,去年中以逾兩萬月租在觀塘商廈,租用一個近800呎單位做門市生意,並增設逾10個分銷點。連裝修及入貨共花了50萬元,幸而目前已經回本。
同樣是90後的志賢,去年從浸大中文系畢業後,決心以經營網店作為全職工作,與男友製作飾物放上網店出售。「全職賣手作,說不用賺錢維生似乎『好離地』。我為自己定目標,若半年內上軌道,便會堅持下去。」由設計外型,到原石打磨、拋光等,幾乎由二人一手包辦。然而,同類型網店眾多,要穩固名聲亦不容易,「要勤力更新IG,除了貨品質量,攝影技巧也很重要,事實上許多客人落單,某程度是因為照片靚。」

忌「有熱誠冇計劃」

志賢坦言,最初有考慮過開實體店,不過市面舖租太貴,「維持收支平衡已經難,莫說要賺人工。」她表示,經營網店的壓力較小,且時間相對靈活,暫不打算開店,冀逐漸增加寄賣點,「有時會去市集擺檔,宣傳作用較大,收入不及網店穩定。」
「趁年輕時博一鋪,即使最後失敗,他們付出的成本也不高。」中大市場學系教授冼日明指,透過社交媒體收集訊息,比較容易計算固定成本,對手頭資金不多的年輕人而言,是不錯的創業途徑。但有不少嘗試創業的年輕人,最終都未能成功,冼教授認為,皆因他們視賺錢為目標,甚或是「有熱誠但冇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