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獲得多項提名的《暗色天堂》整部電影拍得出奇地緊湊。以一段男牧師和美女之間的奇怪關係開始。張學友和林嘉欣之間當年因為在一個晚上,張和林本來只是上司下屬,也同時是教會的牧師與信徒,卻因為互相喜歡而相約吃飯,之後張駕車到山頂在車上與林飲酒,在情不自禁下,張吻了林。在張來說,整個過程是男女戀愛的正常發展,誰知翌日林卻到警局控告張非禮他。一下子張的前途盡毀。而他總是不知道自己在甚麼地方做錯了。
角色的曖昧不明,和劇情的順暢,令這部對白頗多的電影,竟然吸引着我的注意力。但結局嘛!如果我是多年前的午夜場觀眾,會大叫割椅!如果我是個文青影評人,又真的覺得本片實在有些話想說,而且手法不錯,很有深度。如果我以普通人的身份,我會說你可以看一看,判斷自己到底是甚麼類型的觀眾。
也許不能說是被欺騙,《暗色天堂》只是一部建立在浮沙上的電影,非常堆砌而不合理。影片強烈暗示林嘉欣這個美女有奇怪的過去,甚至有點精神病。例如她前一份工作和上司之間的關係,到那場法庭戲說出她曾搞過師生戀的過去,都顯示這份扭曲的心理。實際上,這個角色是不是真的有這個暗示?即使有,都因為那個掩飾到最後的結局而被打破。於是觀眾感到非常迷惑。
對於人的認識任何人都不敢說明白,我只用常識去談最後的結局是否合理。我身為一個男性,在熱吻過後絕對不會說那番話,因為無論人有多少重性格,即使影片明顯把張學友在電影中被分別稱為杜先生,和杜牧師。這種兩重的身份令到張學友這個角色踏上危險之途。但實際上電影上我們看到他是個十分理智的人,自由地游走於兩個性格之間。怎麼酒後,而且還是個飲紅酒的專家,在醉後會成為精神病患。
人生也許會時常斷片,會有一段記憶空白了,怎樣也想不起來。這不算奇怪,也沒有甚麼心理學的問題。最大的問題甚麼時候我們會斷片。你可以用慾念,蘋果去解讀這部電影,可以從人性上愛情上去解讀它。但我覺得一切都只是無謂的。
撰文:仰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