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理就講】印度妻隨夫來港 普通話仔女必要學

【有理就講】
印度妻隨夫來港 普通話仔女必要學

香港人,你快樂嗎?今周「有理就講」以「香港越變越差?外國人眼中的香港」為議題,邀請了多位居港外國人及香港移民,包括居港22年的日本人中島淳子和移民加拿大十多年的香港人X小姐,分享他們的看法。以下是在港生活超過5年、印度社企創辦人Soma女士的譯文。讀者如對此議題有興趣,可將文章電郵至mailto:[email protected]

香港帶來新的探索!作為印度人,我是亞洲人......是吧?不!當我來到香港,才理解到他們口中所說的亞洲人,我並不包括在內!我是南亞人,這開啟了新角度,也是故事的開始!

2009年,我跟隨在金融業工作的丈夫來到香港。在過去幾年,我感受到地鐵、街道上,人口密度明顯增加。我來自人口大國印度,投訴「太多人」未免有點虛偽。不過仍然驚訝,即使像香港這樣超級有效率的交通運輸系統,在早晚繁忙時間也那樣爆棚。當我在地鐵內猶如沙甸魚般擠迫時,就會掙扎好不好去搭的士,但的士也是排隊人龍。值得慶幸是,在這裡保證你有效率和安全的旅程。對我來說,在香港生活就像站在鐵路月臺一樣--身邊的人們來來往往,這是個暫住的地方。

作為金融社區的成員,在2009至2015/16年度,我看到金融世界步入衰退。不少朋友失業或待業,要繼續在這城市生活和找工作,往往要挑起財政重擔。近年,香港租金不停上漲,學費非常貴,物價和服務費屢創新高,沒有優厚工資很難保持生活質素,我們學會應付這些不確定因素。大部份專才的孩子都會選讀國際學校,我的兩個兒子每幾個月就有好友離開香港返回本國,他們心都碎了。希望4歲小女兒面對離別能夠堅強一點。所慶幸是,不論是大人還是小孩很容易結交到好友,初到香港,所有人都會樂於助人,願意為你指引方向。我會為「密友」逐個離開香港感到傷感,但也會憧憬有一天能去世界各地探訪朋友。

香港是一個非常有活力、有效率、又有生命力的城市。不過,我好像活在泡沫之中。為甚麼?我住在港島的公寓,鄰居是來自專業領域的專才(即使是中國人,他們都曾在美國、澳洲、加拿大居住)。我與他們一同吃喝購物、買日常用品,在會所內聯誼,健身、瑜伽、行山,在寶雲道閒逛。我的本地中國朋友說我擁有「大屋」,喜歡來作客享受印度美食。我在這裏擁有一個十分舒適和遮風擋雨的生活,在香港這個高度密集城市中受到保護。而本地街市的雜亂無章反令我有家的感覺--猶如回到印度的市場一樣!探索......就是到花墟、玉石市場或跳蚤市場,遊覽佐敦、荔枝角,或與朋友去澳門、大嶼山遊玩。

我深深感受到,要真正融入本地文化,最大障礙是語言。2009年我在零售銀行業找工作時,處處碰壁,原因是「你不懂語言」,這是很多隨配偶/伴侶來港的外國人遇到的共同問題,即使我門擁有相關資格和豐富的經驗,卻未能加入勞動市場。不過,在這裏有一個活躍的微型生態系統,只要有心探索,這裏可以有數之不盡的嗜好。香港有不同種族的的朋友圈,例如印度人、法國人、德國人、澳洲人、南韓人、日本人、中國人......但混入別的種族社區網絡很難,只有當你在環球企業工作,或居住在大都市化的公寓內。作為外國人,我覺得與中國人交朋友更需要努力,我透過專業課程和繪畫,結交一些了不起的中國朋友。但我從來分辨不出香港和中國大陸人有何分別,可能是思想比較開放吧,不會以對方來自何處來判斷一個人的品格,我會先看這個人,再看其膚色和語言。

我感覺近年香港其中一個變化,是普通話地位的提高,相對於廣東話。兩種語言對我來說都是外語、都很困難,我與鄰居以英語溝通,也沒有足夠動力去學廣東話或普通話。我在這個土地是外國人,太多新奇的事需要應對--語言、文化、習慣、食物、等等--索性將語言放在一邊。不過,我相信普通話是孩子將來必須掌握的技能,(另有其他3種英文,印度語和電腦程式!),國際學校有強制的普通話課程,我也為她們安排了每週兩次的家庭普通話課。希望假以時日,她們能夠掌握運用普通話。

香港作為國際城市,最重要是包容多元文化,對於我和我的家人來說,會從不同的角度累積經驗。只要一天在這裏居住,都會繼續享受「香港」這地方帶來的愉快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