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霧霾,腦中馬上浮現距離香港約2,000公里的鄰國首都,其實香港前宗主國英國的首都倫敦,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也是有名的霧都。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英國減少煤炭用量及執行空氣污染政策,倫敦的霧日天數在1980年降至五天。去年,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發表一份報告,每年有約9,500名居於倫敦的人,因長期暴露於空氣污染而死亡,其中兩種最致命的污染是PM2.5及二氧化氮(NO2)。
上周,感應器公司Plume Labs舉行白鴿空中巡邏活動,由10隻背著微型感應器的白鴿,在倫敦上空探測二氧化氮、臭氧氣體及其他揮發性化合物的含量,並透過Twitter即時發佈各區的空氣質素。雖然活動只為期三天,其重點是提醒人們留意城市的污染問題,並且進行網上集資,在4月3日前籌募一萬英鎊,為100名義工配上隨身感應器,預定於六月展開大規模空氣監測活動,製作倫敦即時空氣質素地圖。截至昨天的香港時間中午12時正,已經有93人登記做義工及籌得10,362英鎊。
資料來源:《獨立報》、Twitter、crowdfunder.co.uk
記者:黃碧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