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們曾嘗試從BB 的角度出發,看看他們來到這個世界每日面對的新挑戰,但對新手父母而言,日以繼夜、夜以繼日地照顧小朋友,又何嘗不是天天面對不同難關?身心俱疲之餘,部份父母更會為了小朋友放棄自己的嗜好、減少出席朋友聚會等等,你以為會換來美好的親子關係,有助小朋友成長,但事實又是否這樣?
美國Mary Washington大學曾經向181名五歲以下小童的媽媽進行問卷調查,他們發現越是相信「孩子為先」這一套的媽媽,不見得越開心,反而經常感到壓力、情緒低落、無助,但為了達到自己心目中「好媽媽」的標準,這些媽媽縱然面對情緒困擾,仍甘願犧牲自己的心理健康去成就小朋友的成長發展。但不理會自己的身心虛耗,最後可能只會得不償失。
唔可以透過睡眠來紓解。當然,初生BB 要喝夜奶,令爸爸媽媽睡眠不足或睡眠質素差,的確是虛耗的原因之一,補足睡眠亦有助改善情況,但虛耗的元兇還包括媽媽剖腹分娩、餵哺母乳,家長欠缺自我保健意識,或是因想多陪伴孩子,而令自己的社交生活失衡等等,而且不單媽媽,爸爸同樣有機會經歷虛耗。
也許身體的怠倦還能撐得住,但長期虛耗的人有機會出現抑鬱症的症狀,例如焦慮、受壓,更甚者連認知能力亦有可能受到損害,例如無法集中,記憶力及解難能力下降,思維不清晰,難以做出恰當的決定。有研究就指澳洲近七成媽媽在生產後六個月感到持續疲憊,亦即是虛耗。即使過了初生階段,若睡眠質素沒有改善、各方面支援不足、飲食不均衡、運動又不足,那虛耗就有機會持續下去。
育兒本身已是一項殊不簡單的挑戰,父母體力不足、情緒不穩,對照顧小朋友自然會有所影響。澳洲一個研究就指出父母長期感到身心虛耗,會有較低的育兒自我效能感,令親子關係的暖和感降低,敵對感上升。
自我效能感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Albert Bandura提出的概念,意思係指一個人對自己完成某項工作的信心和主觀想法,而這個想法正正會影響一個人的行為動機。放到育兒的層面,指的就是父母對自己育兒能力的信心,例如自己是否有足夠的育兒知識?有沒有耐性應對小朋友?最終影響他們有沒有動力維持正向的管教。
有研究發現,經歷虛耗的父母會容易質疑自己的育兒能力,在面對緊張或具挑戰性的親子關係時,這些父母會欠缺耐性,傾向以咆哮、打罵等方式。
親子關係、管教方式最終影響的就是小朋友的成長。近年不少研究都指出在這種充滿敵意的育兒行為下成長的小朋友,會有較多攻擊性行為和其他行為問題。相反,在暖意中成長的小朋友,會更受同伴接納,有較佳的學術成就,在青少年時期亦較少出現行為問題。
育兒路本來便難行,要維持正向的管教更加依賴父母的心理素質,在愛孩子的同時家長亦要愛自己,維持足夠休息、騰空做些自己喜歡的事、維持正常社交和夫妻生活,為育兒之路打穩基礎之餘,你還能夠成為子女的榜樣!
POPA Channel面書: http://www.facebook.com/popachannel
POPA Channel網站: http://popa.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