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筆思議】失敗的Man:我們的失敗 - 郭子健

【七筆思議】
失敗的Man:我們的失敗 - 郭子健

近來很多關於學生自殺的報道,突然之間好像很多人都關注起學生的壓力問題,在我還是學生的年代,讀書的壓力也相當大,屯門區那時是悲情市鎮,每個星期都有不同的人跳樓,學生、婦女、中年男人,每天排隊去死,只是那時是平常事,根本不值上報,加上沒有網絡上傳,死了多少人也沒人關心。別跟我說我們的那個年代多好了,多好的年代都有爛透的群族存在着,好的永遠不到我們那些活在低下層的人。
現代的人說學生因為對未來絕望,擔心出來沒有工作,讀完大學也沒甚麼用,把一切都推給社會,在我的年代,一個會考已足夠讓人跳樓,加上能夠上大學的沒幾人,若中學也沒畢業,可說不跳樓都不知做甚麼才好,但學生的壓力,其實不來自未來,很多像我的年輕人連明天想做甚麼都不知道,哪會想未來,學生的壓力只在眼前,很多大人覺得微不足道的事都是年輕人必須尋死的原因,大人都說長大了要面對的問題比少年人面對的沉重得多,總不明白這麼容易就想不開,但在少年的眼裏,面前的就是一切,世界本來就這麼小,不要說大人或細路,反正絕望到此個地步就只有死可以解決問題!
我年少時對死亡有極大的憧憬,不知道為何,每次遇到悲傷甚至孤獨都想不如死去,重複重複的看的是《完全自殺手冊》,不太喜歡跟朋友一起,也不太愛說話,總覺得自己失敗到不得了,瘋狂地喜歡九十年代初的日劇《高校教師》,描寫一段絕望的師生戀,主角最後為逃避世界雙雙自殺去,那時候愛得這個劇不得了,更深深地愛上了由森田童子唱的主題曲《我們的失敗》,森田童子那蒼涼悲傷的聲音就好比當時年少的心一樣悲哀,你問我實際上有甚麼悲哀我根本不知,就是知道非常的不快樂,每一件事情都看不順眼,每一樣人與事都像在遺棄自己,彷彿世界只有自己一人,但聽着森田童子卻感覺一種在孤單中的不孤單。

年輕人甚麼都懂

這個來自七十年代的廿來歲日本歌手只有七張專輯,且非常不喜歡露面,唱片封面都沒有她的樣子,要見她真面目只有看她的巡迴演唱,她作風放蕩不羈,頭髮蓬亂,拿着一支結他歌聲悲傷得不可思議,但卻瘋狂受到當時的日本年輕人的支持,悲傷的歌詞加上蒼涼的聲音,像在訴說着一種對繼續的否定,在她的歌聲中很輕易就觸摸到那自我封閉之門的稜角與紋理,拒絕一切該拒絕的東西。
日本人稱森田童子是來自地獄的天使之聲,的確,那時的森田童子歌聲像天使一樣的拯救了我,這種歌和內容換着是現代的家長一定會認為是發放負能量的兇手,但在曾經也年輕過且異常記得年少時悲哀的我來說,年輕人其實甚麼都懂,有時候因為單純和直覺的敏銳,年輕人懂的比成年人更多,他們知道一切都是虛假的,只有悲哀是真實,成年人希望發放的正能量全都是廢物,年輕人只想要在孤單中的共鳴,我年少時就是被一系列現在被稱為負能量的美妙事情所包圍而拯救了我的心。
對!我們生下來就是失敗,為甚麼要正面,為甚麼必要向成功的道路邁進,一切都是廢話,誰來明白我們的哀傷,誰來明白我們的失敗,我相信《高校教師》的劇作家野島伸司明白,森田童子也明白,少年人們也明白,不明白的是那些把責任推給社會的大人而已!

失敗的Man

撰文:郭子健

志願保護人類,維護世界和平的電影性工作者。

本欄逢周三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