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獨立派」(熱血公民、普羅政治學苑、香港復興會等)的領導人物早前表明,在9月的立法會選舉將不會主動參與戴耀廷的「雷動計劃」。其中,熱血公民主要成員鄭松泰早前在《城市論壇》強調,本土獨立派為了理念的緣故,希望在來屆的立法會選舉中爭取五席,當選後集體辭職發動變相公投。另外,熱血公民創辦人黃洋達在網台節目《彌敦道政交所》接受訪問時表示,「雷動計劃」可主動留五席給本土獨立派,但他們並不會主動與泛民主派協調。
在這樣的情況下,「雷動計劃」勢陷兩難的局面。一方面,如果真的要協調至令本土獨立派爭取到五席,便等同犧牲泛民中人的議席。但不少泛民中人對本土獨立派的態度和行事方式甚為不滿,本土獨立派則反認為泛民卑鄙無恥地與勇武抗爭割席,雙方積怨甚深難於協調。另一方面,若不嘗試尋求與本土獨立派合作的話,「雷動計劃」幾可宣佈提前告吹。
事實上,「雷動計劃」並非全新概念。早在上一屆立法會選舉中,泛民已曾打算協調出選,但最後還是談不攏。觀乎現時的情況,泛民只在原則上答應參與「雷動計劃」而尚未談具體的細節,本土獨立派亦未作內部協調,「雷動計劃」仍須付出巨大的努力,才有望取得進展。
戴耀廷在接受花生台訪問時說,「雷動計劃」的最終目標,是希望在立法會中有過半數非建制派議員,迫使梁振英放棄連任,煞住步步進逼的制度暴力;但他同時表示,在現時制度限制下,即使立會「奪半」也不可直接提法案或改變政制。換言之,「雷動計劃」即使成功,非建制派仍然只能施壓、被動地等待北京回應。
期待政制在短期有所突破,無異於緣木求魚。因此在以搶佔立法會以抵抗政權進擊以外,我們還需要開拓民間自治的戰線。現時,民間社會不乏有心人默默地為社區發展作出貢獻,但他們可用的資源往往捉襟見肘,民間自治就是用「群眾集資」或「群眾外包」等科技,協助民間組織籌集資金和義工,令香港人可以毋須理會政府,自行推進社會建設,化被動為主動。
雖然這種解決問題的方法,不會立即扭轉現今香港的政局,但可起公民社會固本培元的長遠效益。更重要的是,這個方法與推行「雷動計劃」與否並無牴觸,因無論採用甚麼形式的抗爭策略,也有推動以民間社會為中心的自治計劃的必要。只有這樣,在地抗爭的方式才會百花齊放。
(《香港革新論》: https://www.facebook.com/reformhk )
楊庭輝
《香港革新論》共同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