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巴50年代開始改革華人企業墓地遭沒收

古巴50年代開始改革
華人企業墓地遭沒收

隨著美國總統奧巴馬,踏足古巴訪問這一刻,兩國關係破冰。其實不只兩國關係千絲萬縷,古巴與華人也甚有冤緣。

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古巴成為西班牙殖民地長達5個世紀,輸入非洲奴隸,生產蔗糖與咖啡。之後西班牙與英國打仗,曾一度失去古巴;鴉片戰爭後,西班牙人為了彌補黑人空缺,在香港、澳門、台灣等地招募華工替代。加上19世紀末,美國發生排華浪潮,令不少加州華人湧往古巴。到20世紀初,單單是首都夏灣拿,華人數目已經逾10萬。

華人擅於計算,前往當地當然不甘心只做苦力,於是開始轉做小生意。有華人資本的店舖數目越來越多,但去到50年代,卡斯特羅起革命,統治古巴,實行共產主義。最先遭殃的便是華人社區,當局將大米配給,限制米舖老闆利潤不可超過12%;利潤限制之後擴展至其他日用品。

為了保護國內工業,又提高一半關稅,幾乎斷掉所有中國入貨的小商店財路。60年代開始,奉行社會主義的古巴,國有化進程勢所難免,許多華人企業被收歸國有,甚至連墓地也要沒收,結果嚇走不少華人。加上又沒有新移民輸入,古巴昔日繁華的華人社區,在改革之後,消失得無影無蹤。

中央社/ 鳳凰網/ 《蘋果》資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