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紳配合 破壞鄉郊土地(理大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鍾劍華) - 鍾劍華

官紳配合 破壞鄉郊土地
(理大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鍾劍華) - 鍾劍華

有關注組織去到天水圍那個由泥頭鋪成的嘉湖山丘請願,一行人竟然發現要面對人數多幾倍的警力,最後演變成警方要安插不相關的盜竊罪來拘捕請願人士。這件事驟看似是荒謬,卻又不是完全無迹可尋。
在新界鄉郊土地非法傾倒泥頭或違規發展的情況並非始於今日。環保署的資料顯示,全港現有41個非法傾倒廢物的黑點。今次事件的焦點嘉湖泥丘,九年前已經有區議員持續作出投訴,問題卻遲遲未獲處理。令人費解的是為何政府要出動龐大的警力來壓抑請願活動,而對持續的投訴卻總是好整以暇。
另一個其實是不難理解,卻又顯得十分矛盾的現象,是為何破壞農地及綠化地的往往是擁有土地的業權持有人,反而是環保人士這一些「外人」似乎更着緊於保育非他們財產的土地。其實,這兩個看似矛盾的現象,正好反映政府與新界地主鄉紳各自有所圖,正在或明或晦地相互配合。
那些在新界擁有大量土地,也有財有勢的鄉紳,絕大多數已經不需要再過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耕生活。但若要把他們的土地開發套利,卻經常受到環保組織的挑戰。《城規條例》及土地開發程序也令他們不能輕易把農地改作發展用途。與其見財化水,倒不如把心一橫,能夠改作貨櫃場、停車場、沙倉及其他可以增加收入用途的便盡量改。政府多年來對此隻眼開隻眼閉,原因除了是人手不足、執法困難這些老生常談的原因之外,政府沒有方案去處理貨櫃及其他大型器械的存放問題,因而對違法使用鄉郊土地採取容忍甚至是放縱的態度。那些在新界擁有土地的鄉紳,也看準了政府這個死穴,因而越來越肆無忌憚。

地主要錢 政府要地

政府的農地記錄千瘡百孔,也有大量被荒棄的綠化地,這便為非法傾倒泥頭提供了極大的誘因。根據《城市規劃條例》,任何人未取得城規會的許可,不可以在農地進行任何填土或填塘工程。但《廢物處置條例》卻容許地主在其土地上堆放雜物。兩條法例明顯互相牴觸,也為地主提供了可乘之機。放任傾倒泥頭,除了即時的經濟收益之外,也可以造成既定事實,把綠化地或耕地破壞成棕土,到時若果要申請改變用途或作其他發展,反對及挑戰的理據也會相對減弱。
這一種「先破壞後建設」的策略,其實已經是路人皆知,政府也應是心知肚明。不過,近年政府急於增建樓宇,要開拓新發展區,不得不更着力打新界土地的主意。如果連郊野公園及綠化地都可以成為政府開發土地的選項,政府放任鄉郊土地受到破壞,從而順水推舟開發為其他用途也就不令人意外了。
事實上,相關的條例漏洞百出,相互矛盾,罰則沒有阻嚇性早已是明顯不過;執法上更是政出多門,互相卸責;政府卻遲遲未有作出修改。規劃署及其他相關部門人手長期不足、執法不力,甚至有變相縱容之嫌。對此,見不到政府有強烈的動機去作出改善。近年投訴不斷增加,檢控成功的比率僅只是投訴總數的百分之二,政府也不見得對這樣低的檢控成功率很在意。反之,周日面對十多個和平請願的人士,卻要如臨大敵出動幾倍的警力,甚至要作出迅速的拘捕行動。
由此可見,政府根本沒有把保育鄉郊土地作為優先的考慮。懷疑政府有其政策意圖,放任縱容新界土豪千方百計去枉法破壞自己擁有的土地,好讓大家各得其所,也似乎不一定是無的放矢的臆測。

鍾劍華
理大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