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康文署政治審查早有前科。就讀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四年級的本港學生張家瑋(圖),去年暑假回港參與演出舞台劇《少年一心的煩惱》,她在署方協助核對場刊時,兩次強調校名有「國立」兩字,但付印後發現被改為「台灣藝術大學」。張坦言,在臺藝大念了4年書,學位具認受性,回港卻連全名也不能刊登,感到不被尊重、不舒服。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前身為國立藝術學校,早於1955年便已創立,國際知名導演李安、侯孝賢也是校友。
兩被提醒有「國立」兩字
現時在該校就讀的港生張家瑋指,去年8月回港參演由凝動劇場主辦、以反國教和雨傘運動學生成長為主題的《少年一心的煩惱》。當時劇場獲康文署資助,張憶述,署方職員在完成場刊排版後,曾將稿件交予她核對,她先後兩次提醒對方在其學歷前補寫「國立」兩字,職員曾指會更改,最終印刷本卻不見其字。
張稱曾以為署方疏忽,昨才意識原來是政治審查,但相信與職員無關,而是康文署最高決策所致。她坦言署方的行為等於不承認台灣是國家,換言之暗示台灣是中國一部份,若台灣的藝術家知悉事件,相信會覺得矮化了他們。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回覆指,教育應該回歸教育層面,藝術活動亦然,故不應以政治角度來看待,就康文署做法,大學希望由台灣政府相關單位與港府溝通,避免教育與藝術活動泛政治化。
■記者廖梓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