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廣告是怎樣的? - 徐緣

宋代的廣告是怎樣的? - 徐緣

讀到「沈旭暉國際生活台」Facebook專頁介紹一篇「文史網」的文章,題為《宋朝的名牌你知道多少?》,當中引《東京夢華錄》、《夢粱錄》等宋人記載其時民風物尚的筆記,以及《清明上河圖》畫作中所見的招牌,提到當時一些名牌,如「張戴花洗面藥」、「傅官人刷牙鋪」等,這些都是一千年前的品牌。
人類社會一旦進入生產分工,再作貿易買賣的階段,即使未能大量生產,也會催化品牌概念的誕生,用以識別各家出品的異同。北魏楊衒之所撰的《洛陽伽藍記》,有如此一段:「河東人劉白墮 ,善能釀酒;季夏六月時暑赫晞,以甖貯酒暴於日中,經一旬, 其酒不動,飲之香美,醉而經月不醒。京師朝貴多出郡登藩,遠相餉饋,踰於千里;以其遠至,號曰『鶴觴』,亦名『騎驢酒』。永熙年中,南青州刺史毛鴻賓齎酒之蕃,路逢劫賊,盜飲之即醉,皆被擒獲,因此復名『擒奸酒』。游俠語曰:『不畏張弓拔刀, 唯畏白墮春醪。』」「鶴觴」,明顯是馳名商標,還要附有「擒奸」這個立體的品牌故事。
中學時代讀歷史,總是從宏觀大時局分析,死背什麼政治重大事件、朝代興亡原因,覺得無甚趣味,因為不夠切身,難以代入。反而閒讀那些記錄各朝市井遊觀的著作,卻感過癮非常。幻想「張戴花」是北宋的「Biore」、「傅官人」是宋朝的「Oral B」,進而想像一千年前的人有否暗瘡,會否口臭,自然聯想到當時的品牌究竟如何宣傳和推廣。
中國廣告史上一件重要文物,正與宋代的廣告推廣有關,那是現存於中國歷史博物館,一塊用作印製廣告推廣物的銅版,證明當時商家在應用雕版印刷術,能大量製造品牌宣傳單張。銅版上清晰見到「濟南劉家功夫針鋪」這品牌名字,中間印有品牌商標,用上一隻白兔抱着鐵杵搗藥的圖案,商標旁左右共八個字:「認門前白免兒為記」,意思同今日電視廣告旁白所講的「認住𠵱個標誌,唔好買錯啊!」如出一轍。銅版下方詳列文案:「收買上等鋼條,造功夫細針,不誤宅院使用,轉賣興販,別有加饒,請記白」當中的「轉賣興販,別有加饒」,意指作批發有特惠價。
在未有傳媒作為宣傳媒介的古代,除了店面的招牌、直幡廣告,以及沿街叫賣的推廣,派發廣告單張是大眾傳播的有效之法。而另一廣傳之道,是戶外廣告。宋代詩人陸游所寫的《老學庵筆記》中,提到宋高宗趙構當年定都杭州,其政府衙門用上朱紅色大牆,有品牌馬上看中它所在戰略位置的宣傳價值,將大牆當成今日超市門口的宣傳欄,寫上「王防禦契聖眼科,陸官人遇仙風藥」、「乾濕腳氣四斤丸,偏正頭風一字散」、「三朝禦裹陳忠翊,四世儒醫陸太丞」等廣告式對聯。借古思今,這個做法有點像一些品牌在別人Facebook Page的Visitor Post及借留言欄作產品宣傳。
對聯,是中國古代廣告的一種有趣形態。名人墨客為店鋪親題招牌,以至創作對聯作推介文案,是古時有效的名人代言宣傳手法。中國的廣告對聯,用字精煉,比今天不少食字爛Gag更有創意,我認為最過癮的一對,出自明太祖朱元璋。他酷愛春聯,下旨要求平民百姓人人創作,相傳有次他路經一戶,發覺並無貼出春聯,查問下得知該戶以閹豬殺豬為業,不懂詩詞,故御筆代為創作:「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斬斷是非根」
若這是真人真事,應該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對由皇帝親題的閹豬廣告文案。

(隔周日刊登)

作者財經版昔日文章: http://hk.apple.nextmedia.com/author/index/16633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