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星期五是耶穌受難節。根據《聖經》記載,當時羅馬帝國駐猶太的總督比拉多(基督教:彼拉多)在猶太人逾越節前夕釋放一位死囚。他給群眾兩個選擇,一位是耶穌,另一位是巴辣巴(基督教:巴拉巴)。群眾選擇釋放巴辣巴,耶穌就死在十字架上。這故事有多個層次,有些更是宗教性甚重,我不在此討論了。以下是純粹從一個人性角度去重組這故事。
先說有關人物。耶穌在世時,猶太人大多未像後世人那樣視他為超越世界的天國之主,他們反而會視耶穌為其中一位看來像是天父派下來的猶太民族救贖者。在作風上,耶穌一方面以言行向權貴說不,另一方面又沒有推動武裝起義。
《聖經》說,巴辣巴是一位曾參與暴動的人士。有經文亦形容他為「強盜」,但這形容詞的原文與當期歷史學家拿來形容顛覆羅馬政權者的字眼脗合。還有,巴辣巴在希伯來文是「Bar Abbas」,即「父之子」。所以,巴辣巴看來也是一位被猶太人視為天父派下來的猶太人救贖者,但他鼓吹的是以武裝革命推翻羅馬政權。
綜合《聖經》及史書記載,比拉多是一位既貪亦暴、施政一無是處,只懂奉承羅馬皇帝的總督。比拉多的大小奉承工程,例如在耶路撒冷猶太聖殿擺設歌頌皇帝的紀念盾,都冒犯了猶太人的宗教及文化。他雖膽小(耶穌說幾句話就已經使到比拉多害怕),但亦十分陰險:他怎樣處理耶穌及巴辣巴就正是例子。
至於當時的猶太群眾,他們多年來受盡羅馬政權的欺凌、打壓。他們眼見有不少不支持羅馬暴政的經師在制度內外以理抗爭,但仍不能扭轉乾坤。在比拉多執政時,猶太人就逐漸熱衷於尋找及追隨天父派下來的民族救贖者。
回到有關故事,比拉多給群眾的選擇很清晰。一位是以武力為猶太人帶來希望的巴辣巴,另一位是(以當時群眾較世俗、政治化的理解)曾給他們希望、但沒有把和平抗爭升級的耶穌。比拉多害怕耶穌,但又不想自己處死他、再一次為耶穌惹來猶太人的同情,所以才拿巴辣巴出來。對於憤怒的群眾來說,面對着對暴力抗爭的希望及對和平抗爭的失望,他們就選擇了釋放巴辣巴,還在過程中大罵令他們失望的耶穌一番。
暴以為常 自相殘殺
這,就是比拉多設的陷阱。他執政期間多次挑起民怨,其實已經惹羅馬關注。但他讓猶太群眾行使這個「選擇」,就一方面可以對羅馬說,較有道德力量的抗爭者已被除掉,另一方面又能說「看,他們自己選擇了暴力道路,是一群危害帝國安全的暴徒」。以後有甚麼騷亂、革命就不關他的事,他亦能大條道理去鎮壓。
這故事發生後又怎樣?耶穌死了,然後(根據其信徒)復活了,其教會經過多番挫折後終於成為羅馬國教,而耶教(即天主教、各個「正教會」、基督教)至今仍是世界最多信徒的宗教。巴辣巴的去向就無從稽考了:他可能在「釋放」後被比拉多殺掉、可能放棄了抗爭、可能在多個抗爭團體的內鬥中被篩走、亦可能是為比拉多煽動群眾的「鬼」。比拉多最終被羅馬調走,從此在歷史上消失。
至於猶太地區,雖然比拉多後來消失了,但它在其後幾十年(在沒有現代交通、通訊的年代,歷史巨輪是轉得比較慢的)政治暴力繼續升級,最終啟動武裝革命。革命起初順利,但暴以為常的革命派系很快就開始自相殘殺。到羅馬最終攻破耶路撒冷後大開殺戒、姦淫擄掠、毀滅猶太聖殿時,剩下少數的生還者已經沒有感覺,因為與「自己人」的暴力已基本上沒有分別了。
每個地方、每個時代都有它的故事。每個故事都有其獨一無二之處,但亦有後世可以借鏡之處。不知道看完以上故事後的香港人會否覺得與現時的局勢有點似曾相識?這故事對我們有沒有一些(縱使未必是全面)參考、甚至警世作用?在這個耶穌受難節及復活節,就讓大家好好就此反思。
註:以上只代表筆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他所屬律師行的意見。
任建峰
執業律師